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远程教育 >>> 文章内容


21世纪:文明的变迁与远距离教育的选择


来源:在线教育资讯   作者:单从凯   时间:2006-7-31   阅读1367次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目前正进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文明。文明程度的高低与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远距离教育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推动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到来的信息文明,一方面为远距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远距离教育顺利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重大课题。
   
    一
   
      信息社会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工业文明的核心是有动力装置的机器,石油、煤、原子能是工业文明的推动力,它的传播方式是以单向式线性传播为主的。但到了信息时代,文明的核心是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成了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教育成了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1]。双向式网络传播将完全取代单向式线性传播,交互电视将取代目前的电视机,电子报刊将取代油印报刊,信息高速公路将地球联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毫无疑问,信息时代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给现行教育体制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教育观念的变革。学校教育的传统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用传播学的理论说,教师是信源,学生是信宿。灌输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到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成了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教师和教科书作为学生信息主要来源的传统地位将被取代,学校的概念、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体制会逐渐建立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关心,将不会仅仅停留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而是未来教育价值观念的基本出发点。教育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将是未来社会的一大特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会深入人心,教育和学习成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基石。
   
    2. 教育内容的变革。据专家预测,在信息社会中,三分之二的职业与信息有关,三分之一的职业则要高度依赖信息资源。因此,信息社会的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信息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3. 教育体制的变革。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的电子学习环境,将使传统封闭型学校教育彻底开放,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组班教学将被个别化学习所取代,远距离教育会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受年龄、地域、环境的限制,开放成了所有教育形式的共同特点,教育将真正走向民主化和大众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与远距离教育将取代工业文明的学校教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主流。
   
    毫无疑问,文明的发展推动着时代的前进,而时代的前进又促使着教育的变革。但在传统社会中,教育的发展常常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步伐。尼葛洛庞帝曾作了一个生动的假设,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如果让一位十九世纪的外科医生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手术室,他会茫然不知所措,因为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要是让一个十九世纪的教师来到今天的教室,他会拿起课本和教鞭,很快适应他的角色[2]。在以土地和不可再生资源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系并不密切,它的滞后和惰性是自然而然的。但到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变成第一生产力,而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的母机,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不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反而必须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要作到这一点,教育必须改变它以往所形成的惰性习惯,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变滞后发展为超前进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答信息文明所提出的挑战。
   
    二
   
      远距离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要实现师生的时空分离。在农业文明中,人类的生存方式和通信方式是点状的,教育方式也是点状的,根本不可能产生远距离教育。远距离教育产生的真正土壤在工业文明中,大工业化生产需要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而邮递、通信的普及,为远距离培训人才提供了可能,所以,远距离教育产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它之所以在二十世纪产生全球性影响,也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但工业文明的线性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传播方式,一方面提供了远距离教育发展的基本土壤,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远距离教育的发展,给它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生之间的异地交流大多是靠单向式线性媒体( 如邮递、广播、电视等媒体)完成的。
   
       教学内容大多借鉴普通高等院校,学科知识转换速度慢。
   
      媒体使用效率低,教学设计水平差,媒体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替代物。
   
       沿袭学校教育的封闭式管理思想,主要从管理者的立场出发,漠视学习者的需要。
   
       管理和教学的现代化程度不够,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开放程度。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远距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业文明时代,要想彻底解决远距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工业文明的线性传播模式给远距离教育提供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到了信息时代,远距离教育才具备了发展的一切条件。交互式多媒体通信网络的广泛使用,数字通讯将完全取代模拟通讯(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称信息时代为比特时代),廉价的数字通讯方式,将给远距离教育提高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从宏观方面讲,将使远距离教育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革命:
   
    1. 使教育民主化成为可能
      教育民主化是二战之后民主运动高涨发展的结果,其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民主化必然受到政治、阶级、种族和教育规模与能力的制约,教育机会均等只能是表面现象。最近联合国的一些研究报告指出:将在今后30年里接受教育的人要比整个人类历史上受过教育的人还多。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完成这个使命,而只有信息时代提供的廉价的远距离开放教育方式,打破时空、年龄、地域、种族等限制,才能使教育民主化真正成为可能。
   
      2. 使教育由标准化培训走向个性化培养
      人的个性化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但脱胎于工业文明的远距离教育本质上是以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人才培训,标准化人才培训是其追求的目标,个性化必然要让位于标准化,这是由其流水线生产模式所决定的。而信息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集团化生产将被小型化生产所代替,群体化生存将被个性化生存所代替。一方面社会将强烈要求教育个性化,另一方面,远距离交互通讯也为远距离教育的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3. 实现教育终身化
      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上,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报告,奠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终身教育的基本涵义是:通过人的一生为谋求所期望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公共教育要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不仅为终生提供教育机会,而且要重新设计在各年龄阶段的最合适的时期和场所受最合适的教育。许多国家都在尝试建立终身教育体制,但真正完善的还不多见。只有廉价的远距离教育得到完全普及的时候,终身教育的理想才会成为可能。
   
      4. 走向教育国际化
      当国际互联网把地球的各个角落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封闭在自己生存的狭小范围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成了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最直接的要求,而教育的国际化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根本途径。这种要求目前已经转化为一些教育机构的行动,英国的开放大学和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已决定向世界远距离教育大学发展,而美国加州的伯克利、斯坦福、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也正利用其资源试图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虚拟大学[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远距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信息化时代也同样如此。信息时代将未来之门打开的同时,潘多拉的盒子也悄悄向人类敞开。当网络通讯给远距离教育带来诸多便利的时候,它也同时给远距离教育带来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
   
      1.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训练所代替
      在网络时代,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将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要简单得多。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直接向美国人学习英语;他也同样在短时间内学会驾驶飞机甚至宇宙飞船。教师的权威性将被计算机所取代,因为任何教师的知识量同计算机相比都相形见绌。教师知识上权威地位的丧失,使之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心灵活动的减少,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训练所代替。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深刻指出了这一点:“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有计划地培育领导民族解放精英的才能,而是以语用学为目的,为社会体系供应所需要的一定职位的成员(或球员、演员,就象机械系统中的螺丝钉)[4]。”教育应该包括训练但决不仅仅止于训练,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人只有通过这种有心灵交流的教育活动,才能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5]。
   
      2. 信息时代的教育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隔膜
      人生存在两重世界里:由大自然构成的现实世界和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世界。在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距离最近;在工业文明中,人主动摆脱自然的束缚;而在信息文明中,人则通过电子媒介的“玻璃罩”观察、学习世界的一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同样,人与人的关系也越来隔膜。这种疏离与隔膜,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6]。
   
      信息时代的到来,既给人们以欣喜,也给人们以忧虑。一些乐观者认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解决人类教育的一切困难。而一些悲观者则认为,计算机网络将解构知识,解构知识分子,最终解构教育的一切尊严与伟大,解构教育的全部价值[7]。绝对的乐观与悲观都是一种思想上的幼稚病,于解决问题无益。科学就象一面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关键在于人类的理性把握。
   
    三
   
      毫无疑问,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文明的世纪。在这样一个新世纪的前夜,孤立地谈论任何问题将毫无意义。我们必须将未来远距离教育放在信息文明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建构。
   
      1. 树立信息文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
      长期停滞、发展缓慢的农业文明中,“过去”、“现在”、“未来”凝结在一起,“现在”的教育是“过去”经验的重复,“未来”的教育也和“现在”的教育毫无二致,教学内容永远保持着过去的观念,教育是指向“过去”的。工业文明教育的重心由“过去”转移到了“现在”,要求人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现在”,用组班教学教学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现在”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夸美纽斯正是工业文明教育的奠基人)。信息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将是提高受教育者适应未来、应付未来的能力 。因为在信息文明中,此时此地的环境随时随地都在消失,新的环境不断出现,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掌握应付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和能力已经不够了,他必须具备迎接未来挑战和竞争的知识机构和心理素质。远距离教育要帮助学生作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于未来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的教育必须超前,否则将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同时,面向未来的远距离教育并不是虚幻和空洞的教育,它必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以下四种基本能力:
   
       符号能力(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体系可泛称符号体系)
       交际、沟通能力
       生存创造能力
       审美超越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通过这四种人类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乐观豁达,积极进取,适应社会的高速变化。
   
      2. 创建方便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
   
      在信息时代,远距离教育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学校已经不再是唯一适宜的教育场所了。 远距离教育院校也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革,广播、电视等教学媒体将被信息高速公路、交互式电视所取代,远距离教育院校同其他院校的差别将越来越小。正如亨利·迪厄泽德在《新技术,教学工具》(教科文组织/纳坦,巴黎,1994年)一书中所说:“视听媒体表现一切,信息技术组织一切,电信缩短了一切距离。当教育活动或训练在一个包含着以前用各种不同媒体才能传送的信息的硬件上就能完成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其结果将迫使不同的,通常是对立的教育方法更趋于统一并将形成各种表现、组织和利用信息的普遍战略”[8]。在这种共同的战略下,从事远距离教育的院校和团体会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利用互联网络开展远距离教育,而大量的商业机构也可能侵入大学和学院过去认为是它们所独占的学习领域),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核心在于谁能提供方便、优质、高效的教学指导服务。 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体制的变更,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述明朝军事家俞大猷军事改革失败的原因时,曾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完善,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9]”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与远距离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也应作如是观。以中国电大教育为例,它的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垂直整合,就是说,它按照管理的能级原则一层层地设置从中央电大到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县级电大的管理和教学体制。需要教材制作,它就设立自己的出版社、音像制作中心;音像教学增多,就建立专门的教育电视机构;学生增多,它也就随之扩大管理机构。这样建立起来的远距离教育系统愈来愈庞大,其子系统的离心力也就随之增大,系统的决策层也就自然会加大对系统控制的力度。这种垂直整合的力度越大,系统也就容易走向封闭和僵化,其适应能力和生命力也就随之减小。如果说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这种金字塔式的垂直整合体制,还能产生其巨大的组织能力的话,那么到了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体制的垄断能力会越来越小,反而因过度的集权,使之机构臃肿,反应迟钝,失去竞争能力。信息化社会要求远距离教育系统放弃这种垂直整合的欲望,尽可能地把工作承包出去,让那些干得最好、最快、最省钱的机构去干。把自己的机构和人员降低到最低限度,把原来的上下级从属关系变成合同网络关系,用这种动态的合同网络建立起多向选择、灵活适应、高效精干远距离教育体制。中国电大教育目前正致力于“开放性”、“现代化”两大命题的建设,这的确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姿态,但如果忽视了合同网络的建设(许多人将“系统”和“网络”混为一谈,在这里则完全是两回事,“系统”代表垂直整合,而“网络”则指合同网络),我们会同样失去未来的。
   
      3. 建立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
    有人推算,自从古希腊以来,全世界积累的知识已经增长了大约一千万倍,在下一个世纪,很可能再增加一千万倍。信息的增长要比人口的增长快20万倍。目前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几年一贯制,其实质还是工业时代教育的原则,这已经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加速度递增和社会高速度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要求而设计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计划将和教学计划同等重要。课程的设置也急需根据职业的变化加以调整,要革除掉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过时课程,增加适合时代要求的灵活多样的短期课程。课程和教育的多样性会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明天的文盲将不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
   
    4. 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早在1891年,爱迪生就预言,他的电影放映机将替代教师。67年后,《纽约时报》引用了当时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斯托达德的话,他说,如果美国普及电视的话,每年就能节省10万个教师职位和5亿美元的教师工资[10]。时至今日,他们俩人的预言都破产了,但却没人能怀疑电影和电视在今天的教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远距离教育中,教师的作用确实是被部分地取代了。但教师并没有消失,而是转换了他们的角色:一部分人成了音像课的主讲教师,一部分人成了教学设计者,另一部分则担任辅导教学的任务。但这种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工业文明中并没有彻底完成。主讲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在沿袭课堂教学的老路;而参加教学设计的教师,他们的作用又很容易被那些教育技术专家所代替;直接面对学生的辅导教师,则常常因失去对工作的支配而产生异化和失落感,因为课程被制作得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辅导教师面对学生的需要和大纲、教材、考试要求,常常无所适从。
   
      远距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非只是仅仅依靠技术的进步,相反必须由人来掌握和使用技术才能实现远距离教育进步的目标。教师在信息时代的远距离教育中仍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时代对远距离教育的教师的素质、数量和结构都将提出新的要求。由于课程种类的增多和课程单元的缩小,部分课程不再需要主讲教师,计算机图象和专业演员将代替他们。迫切需要的是课程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这部分人才必须从高素质的教师中选拔和培养,他们将是远距离教育院校的核心人物。大量的管理工作将交给计算机去完成。辅导教师的作用将日益重要,必须将辅导教师从目前的远距离教育体系中解放出来,他们既不应该是教学体系中的螺丝钉,也不应该是考试制度的奴仆,而应该是信息时代远距离教育个别化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作到这一点,要求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教学系统的组织能力、教学媒体和方法的协调能力、教学材料的撰写能力、学习困难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远距离教育诞生于工业文明,成长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两次浪潮之间,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工业文明的局限,但它更多的是充满着信息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它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既根源于过去,同时又为想象和创造敞开了大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远距离教育会在在信息时代的教育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
      [1] 参见刘易斯《21世纪的教育》,载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第38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2]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58页, 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3] 参见Armando Trindade、Raid Roll《国际远距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载于《开放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朱雪文译。
      [4] 参见《后现代状况》第149页,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岛子译。
      [5] 参见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3月第1版, 邹进译。
      [6] 哲学家孙志文对现代人的这种“疏离”和“隔膜”有精辟论述,参见其《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9月第4版, 陈永禹译。
      [7] 参见严锋《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 《读书》杂志1997年第1期。
      [8] 转引自阿舍·德莱翁《对<学会做人>报告的回顾》,载于《信使》杂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1996年第7期。
      [9] 见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179页,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1版。
      [10] 参见艾·克内热维切等《教学技术转变着学校》,见前引《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第528页。
   
    (注:此文作于1997年,当时颇想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找到其合理性并探讨其前进的轨迹。文章在1998年上海远程开放教育国际研讨会宣读后,得到了王一兵先生的鼓励,王先生在1999年10月北京召开的AAOU第13届年会期间,还专门给坂元昂先生介绍过此文。当时受王先生的鼓励,很想就这一主题深挖下去,做一个系统研究。时光蹉跎,当时的许多想法都随风而逝。存文在此,既作为自己不努力的见证,也当作明天努力思考的鞭策吧。)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