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运河杂志 >> 文章内容


故 乡


作者:王志红   时间:2004-12-4   阅读731次

    通州地域图的西南角,离县城约四十余里有个偏僻的小乡村,这里原以付、马两姓居多,始称付马庄;历史沿革,早已改称西马坊了。这就是我的故乡。这块生我育我的热土,是我开始感觉饥饱寒暖的地方,育化过我童年生命的血肉。
    儿时记忆中的故乡,200来户人家,分居在中、前、后三条街上。横贯东西的中街长约千米,略呈弓状。南街靠西半部,相对中街实际上是半条街;上街靠西半部,也是半条街。
    高低不平的街道,刮风扬尘起,下雨两脚泥。村里没有豪宅大院,沿街两侧稀稀疏疏散落着低矮的土坯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可见到三几处扁砖到顶的砖瓦房,那主人或祖辈是非富即贵的门户。为数不多殷实户盖不起砖房能住上前出檐后出梢的四角硬(即四角用砖中间用土坯)或外熟里生(即外墙皮用砖,里侧用土坯)的房,也就是讲究了。更多的农民住在一两间、两三间低矮的土坯房里遮风蔽雨。土坯房是用土坯垒起的,也有用土干打垒的。房脊垅起,两向出水。房顶用粘土掺上花秸、麦芋加水合在一起堆抹上去的地基往上砌砖三、五屋,七、八屋,最多到十三层。那砖大多是缺边短沿的烂砖头,不知用了几遭几回,每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树梢儿吐出嫩绿,庄稼人脱坯、拆炕、抹房,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忙乎着泥水活儿。一年的忙碌开始了。
    村里光秃秃的,树很少,少得屈指可数。村东口路南张家房后坡子上有几棵柳树,菩萨庙西王家菜园墙外有两棵枣树,还有西大庙庭院内的几棵槐树……最古最奇的当属街中秃子家墙外坡子上那棵古槐。大槐树下是老人们夏日纳凉的地方。古槐很粗。需三、四个人才能搂过;粗糙的树皮已多处剥落,露出光光的身躯;主干上方南侧有一个深深的洞。但仍然枝繁叶茂,它是马坊村古老历史的见证。
    村北有一道壕坡,从西向东呈弧状,紧紧地环抱着村落。坡高两丈,顶宽丈许;坡角外是一条七八尺宽的壕沟;坡上灌木丛生,把坡子封得密密实实,它是西马坊的一道天然屏障。
    儿时好动,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壕坡溜下爬上,在灌木丛中探着身子采摘野酸枣、黑杜梨……
    村中没有显赫的财主。土改时划了九户地富,定了十几户中农。这二十几户占有全村八成左右的土地。富家有在百八十亩,一二百亩,槽头栓着骡马,场院停放着高轮大车,顾一两个、两三个长工,过着体面的日子。比较富裕的人家呢,种二三十亩,三四十亩地,有牲口有车,全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足日子。没地少地的农民靠打长工,打短工,做小买卖,奔波劳碌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肚的生活。有的流落街头,沿街乞讨,挣扎在死亡线上。
    中街菩萨庙西,隔着程记胡同和王记菜园可见一处矮矮的地土坯房,那就是我的家。那房座东朝西,是东厢房;房子很小,仅有间半,南北长不过两丈,宽不逾十尺;房的四壁是泥土的,屋顶也是泥土的,地基往上有四、五层砖,是用破烂砖头砌成的。那砖久经碱化向里凹进着,地面上留下细碎的砖未。外间是母亲烧水做饭的地方,占去空间的三分之一;锅台上架着一口铁锅,锅台连着炕。终日烟熏火燎,四壁黑糊糊的。里间靠窗户一侧是炕。炕的一角堆放着破旧的被褥。炕太小啦。到了有姐姐、我和妹妹五口之家的时候,夏天闷热,小小的我就到邻居叔叔大爷家去寻休;冬天夜里我顺着窗台在家人脚下睡去。狭窄的地下有一条小长条板凳,旁边是一张祖辈传下来的八仙桌,桌上长年放着一盏油灯,那是母亲做针线活的地方。
    尤其外间那口水缸,我至今留有深刻印象。缸蹲在靠墙的一角,矮粗粗的,外边有一层黑釉。那缸从缸口往下裂了一道斜长的口子。缸口用铁弹缠绕着,裂缝处里外糊了洋灰,鼓鼓地垅起斜斜的一道。缸的水面上无冬血夏浮着一个葫芦瓢。小时候我一进家门往往直奔水缸,端起葫芦瓢咕咚咕咚喝上一气,浑身上下顿感畅快淋漓。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