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面临失真困境(图)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7-10-28   阅读1019次

    这是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收集而来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东巴经书(4月11日摄)。
   
    纳西族是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等地的少数民族。纳西象形文字为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新华社记者周重要摄
   
    新华网昆明10月28日电(记者刘敏 杨跃萍)被公认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纳西东巴文,在商业化冲击和缺乏后继之人的双重压力之下,正逐渐陷入失真的困境。
   
    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中,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拥有一种古老而传奇的文化——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所包含的自然崇拜思想,被不少学者认为是纳西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源头。
   
    东巴文大约有1300个基本字符,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这种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内容涉及宗教仪式、天文、地理、民俗、医学、军事等方面,可称之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万卷东巴经,它记录了古代纳西族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纳西族学者杨福泉介绍说,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语段”文字,一个复杂的句子常常只用几个单字表示而不是逐字写出,写出的字也只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
   
    2003年,东巴古籍作为东巴文化的载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在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五项遗产中,东巴古籍是唯一一项少数民族拥有的世界记忆遗产。
   
    丽江市博物院研究人员木琛介绍说:“东巴文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是必须代代相传才能保存下去的古文字,但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东巴仅存一二十人。”许多学者担忧,为数不多的老东巴百年之后,纳西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化将成为历史。
   
    过分商业化对东巴文化的冲击也让有学者忧虑。近年来,丽江古城大街小巷充斥着形形色色地打着东巴文化招牌的旅游商品,许多商品上标识着的所谓东巴文,不乏张冠李戴或根本就是杜撰的图形符号,严重影响了东巴文的原真性。
   
    为抢救东巴文化,在政府帮助和鼓励下,丽江不少有兴趣的年轻人走入东巴文化传习班,向东巴或学者学习纳西象形文字。
   
    据了解,2002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开办了民族文化学院纳西语言文学和东巴文化专业。当地政府还在部分小学开设了东巴文化课,并专门编写出版了东巴文化教材。本世纪初,云南省立法要求对东巴文化采取“有效利用东巴文化学校和传习馆,培养东巴文化传承人并收徒授艺”等保护措施。
   
    世界遗产的本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产地年轻人是否具有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
   
    “我们呼唤政府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为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依靠我们国家自己的力量,培养出一批知识渊博的东巴文化传人。”杨福泉说。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