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寻访曾令人神往的圆明园九州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09-9-22   阅读942次

    
    作者:文/记者 谭璐
      跟某些粗心大意的游客一样,我去过很多次圆明园遗址公园了,每次从南门进时,只顾着检了票就往里走,没注意过南大门上悬挂的匾额其实是“绮春园”。
   
      实际上,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绮春园(慈禧40岁生日时改名为“万春园”)居南,三园呈“品”字分布,总称为“圆明三园”或“圆明园”。1988年6月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时,福海西岸以西,真正“圆明园”的大部分地区,仍是废墟上的村庄,并未开放。直到20年后的今年7月底,圆明园西南部的“九州清晏景区”在恢复了山形水系,整治之后对外开放。而九州才真正是圆明园的核心部分。
   
      用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刘阳的话说,一个九州地区相当于半部清朝史。清朝皇帝有两个(道光、嘉庆)在九州出生,两个(雍正、道光)在九州去世,慈禧最初改变命运、一步登天的地方也在九州,此地更历经雍正之死迷案、咸丰出逃等历史事件。
   
      不仅如此,九州前湖与后湖不同建筑构成的前朝后苑格局,几乎包括了清朝皇帝的所有需要:朝政、生活、宗教以及读书写字、休闲,使圆明园成为一处离宫,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常年住在这里。据学者统计,他们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远多过住在紫禁城的时间。紫禁城作为王权的象征,举行正式的仪典,而皇帝日常居住处理政务所在的圆明园,则在雍正至咸丰的一百多年间成为实际上的政权中枢。基于此,才有“在故宫看明史,在圆明园看清史”的说法。
   
      素描圆明园真正的核心区域——九州
   
      在九州景区开放近百日之后,一个深秋的午后,我去一探端详。
   
      此行幸亏请了刘阳当专家向导,否则饶是事先做了功课,拿着“四十景图”,循着公园里清清楚楚的路标走,也会遗漏许多精彩节点。
   
      进了公园南门,走过复建的鉴碧亭之后,就可以看见指示九州景区的路标,一路疾走,游客渐渐变少,倒是能看见残荷间有两只野鸭怡然游弋觅食。偶有两辆游览电瓶车从我们身旁驶过,刘阳说九州的确不近,很多游客都会搭电瓶车过去。终于走到了电瓶车的终点站,地上一块自然形状的巨石,上面“圆明园”三个红色大字漆色新鲜。
   
      从这里开始的九州行程,毋宁说是一场对想象力的残酷考验。维克多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曾说“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库。”而在费尽周章地整修了山形水系后的这片园林,静水清澈如镜,草坪茵然似毯,间或疏疏落落的几株树,沿石板铺就的路蜿蜒前行,一块块指路牌上“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等等地名,古雅华丽的辞藻相形之下显得那么刺眼,仅靠想象力,我真的难以搭起空中楼阁。
   
      一边走着,刘阳一边指点,那纪念品商店所在的位置,就是郎世宁住过的如意馆;岛上那凹进去的坑,原是曲院风荷的大船坞;那条土堤是九孔桥的遗迹;那一片平平整整的草坪,就是皇子读书的“洞天深处”,遗址挖掘出来,因为保护的难题又回填了……
   
      而举行朝会,类似于紫禁城太和殿功用的“正大光明殿”,以及毗邻的,相当于紫禁城养心殿的“勤政亲贤”,现在也只是一片绿地,完全看不出曾经的威严与尊贵。和珅在乾隆去世后三天被抓起来,嘉庆皇帝谕旨和珅触二十条罪状,其中一条死罪就是乾隆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他“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可见当年此地制度的森严。
   
      然而与一派虚空,难以想象鼎盛时期的辉煌比起来,整治之前,九州的残破则是不堪了,迟滞20年的开放,就是因为损毁太严重,圆明三园遗址上不仅进驻了14家单位,还有数千人口的居民,在遗址之上平山填湖,开荒种田,养猪养鸡,形成30多个自然村落,这样的“园中村”尤以九州地区为甚。刘阳指点着:这儿是养鹅场,那儿是垃圾山,后湖的西半部分,被填埋作为农田,东半部分开辟为鱼塘,“天然图画”的遗址上,建起了马厩;“九州清晏”岛的东部成了果园,西部则成为养殖场;“镂月开云”的牡丹种植池,也成了鸭池……填埋都是从山上取土,所以山形水系,都已经没有了原始的模样。古树植被彻底消失,正大光明殿曾被用作垃圾总站;“洞天深处”景区则变成了福缘门村……
   
      到底是谁令康熙心动牡丹台
   
      走到后湖东岸,几株一人多高的遒劲老枝,被园艺的支架仔细地保护起来,刘阳指点给我看,说这就是山东赠送给圆明园的百年牡丹。稍远处,是一蓬蓬剪了枝准备过冬的牡丹,它们之间,有土台高出地面半尺多,则是宫殿的遗迹。这就是路牌上标示的“镂月开云”景区。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台”,康熙皇帝至少曾五次驾临牡丹台赏花。今天站在牡丹株下凝望枝头,可以想象明年春四月当会雍容绽开国色天香,却真的很难想象,雍正所咏“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室斜”的牡丹台又是怎般景致。
   
      真正令牡丹台赫赫有名的是康、雍、乾三代皇帝在此处共赏牡丹。只不过祖孙三代面对一丛丛绽放牡丹的那个春天,圆明园还是一座朴野的皇子赐园,“雍正”还是处处表现出恬淡无为的皇四子胤禛,而“乾隆”尚是12岁的少年弘历。
   
      在许多史学研究者的眼里,这次牡丹台赏花,远不是春日雅兴那么简单。当时年近七旬的康熙有20多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兄弟间为储位明争暗斗,但皇位继承人一直悬而未决,康熙最终选定胤禛继承皇位,有可能跟此次赏花大有干系。
   
      那是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来到皇四子胤禛的花园欣赏牡丹。事实上在三月中旬康熙已经来过一次,据说因为缺雨花开欠盛,这一次是专程再赏牡丹。这回胤禛把儿子弘历带到牡丹台,谒见了康熙皇帝,这也是弘历第一次与祖父见面。
   
      史料记载,当天下着细雨。但我们却无从得知雨中赏花那一天,少年弘历究竟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一些什么,迅速博得初次见面的爷爷宠爱,总之,这次祖孙见面,便使弘历在康熙的一百五十多个孙子中脱颖而出。赏花之后,康熙就传旨,破例令弘历随居畅春园,跟在爷爷身边;入夏又带着这个孙子去承德避暑山庄,随侍左右五个多月;秋天回北京后到南苑狩猎,康熙又特别命令弘历随行。回来五六天之后,十一月十三日,六十九岁的康熙在畅春园驾崩,临终前宣布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
   
      后人无法求证,康熙最终选定继承人,那个钟爱的孙子究竟在他心中加上了多重的砝码或者是不是决定性因素。后来,乾隆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第二次扩建,钦定了四十景,其中特别将自己首次见到祖父康熙的牡丹台,命名为“镂月开云”,将牡丹台宫殿命名为“纪恩堂”。可见在他心中牡丹台之重。
   
      而多年来一直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的胤禛,居然即位做了皇帝,的确令他的兄弟们大吃一惊。胤禛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圆明园园景则取名牡丹台、梧桐院、金鱼池、菜圃之类,由52幅图组成的《耕织图》里,他还命画工将农夫农妇的形象绘成自己和福晋的容貌,一切都是超然物外恬淡无为的姿态。
   
      无论如何,雍正喜欢住在圆明园倒是不假。即位后,雍正帝扩展圆明园时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增建了正大光明殿等宫殿建筑,使园林兼具听政功能,就此可以长期过园居生活了。
   
      先祖为马背上民族的满族皇帝,不喜皇宫布局的庄重刻板,酷爱园林有山有水的温软,从雍正皇帝开始,各代皇帝每年都会长时间居住在圆明园中,由此发展到清朝中央各部院在圆明园外围,都设有直属机构,大臣们也纷纷在圆明园附近买园建宅。从此,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就转移到了圆明园。
   
      圆明园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也给圆明园遭灭顶之灾埋下伏笔。1860年英法联军将焚毁圆明园视为给清政府的致命打击,侵略者不仅用信函的方式,通知清政府要将圆明园“毁为平地”,还嚣张地张告公布焚毁圆明园的日期。
   
      哼着小曲的“兰贵人”
   
      是在哪儿情迷咸丰帝的
   
      在民间故事里,当慈禧还是一个普通的兰贵人时,哼着江南小曲令咸丰迷情,从而改写了人生。这传奇一幕就发生在九州清晏的“天地一家春”。不知道故事与真实相比,细节上虚实几何,但慈禧对“天地一家春”的念念不忘,是有据可考的。清光绪十二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又把“天地一家春”刻在了消防储水用的金缸上,至今在颐和园乐寿堂、仁寿殿,还能见到这些水缸。那么原来的所在该有怎样的旖旎风光?
   
      指向一大片草坪,刘阳告诉我,这里就是“九州清晏”。我睁大眼睛搜寻,平阔的草坪上,疏疏落落几株乔木之外,看不出建筑的遗痕。
   
      不仅此处,九州景区九个岛,环列后湖,代表禹贡九州,而且山起西北,水流东南,山形水系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移天缩地在君怀”,九州清晏的名称,也寓意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而现在没有建筑的后湖,空空荡荡一派绿色,圆明园四十景图描绘的一幅幅仙境般胜景,真的就在这里生长过吗?
   
      关于圆明园的记忆碎片
   
      建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村落迁出后,无论已疏浚造山,整修过的,还是尚荒芜一片的,都找不出十数年前乡村的踪影了。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我曾经跟随朋友走马观花地参观过鼎盛时期的“圆明园画家村”。那几年“圆明园画家村”名噪一时,成了国内外各个传媒、通讯社追踪的新闻热点,甚至成为“先锋”的代名词。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职业艺术家”,现代艺术的生存市场处于渺茫不可知中。那时候也还没有“北漂”这个词,其时住在村里的天南地北的流浪画家更容易被认作是盲流,最初青睐的是这里低廉的房租,慢慢地扎了堆儿,最多时有三四百人。其实画家们主要租住在福缘门村,而福缘门村就趴在圆明园废墟的遗址之上,所以都称为“圆明园画家村”。
   
      走在村里拐弯抹角高低不平的小路上,两旁农民盖的简陋的小平房摩肩接踵,围成密密麻麻的小院。回忆起来,那天是跟着画家“村长”老严(正学)串了好几家门儿。每个院里,屋里屋外,成品半成品的画作、颜料、酒瓶饭锅杂陈。印象深的要算方力钧、岳敏君的院子,人已经成气候,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多,院子不仅干净些,气场仿佛都不同,方力钧笔下那些秃子的大嘴巴过目难忘。
   
      十年后圆明园画家村结束,据说人员分流到宋庄、上苑,也有些人或改行或回家,或出国或南下发展。
   
      跟圆明园废墟有过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艺术,还不只是画家村。七十年代末,北岛和芒克等诗人,曾在圆明园废墟之上,举办过多场诗歌朗诵会;北京诗人黑大春创作了诸如《圆明园酒鬼》等许多跟圆明园意向相关的诗篇……
   
      ■相关链接
   
      ■围绕圆明园的“废墟派”与“复建派”之争
   
      围绕圆明园的争论已经喧嚣了28年,主要有“直面废墟派”与“复建派”,重要的论点被汇编成一本厚厚的《圆明园重建大争辩》目录,而各家观点的代表人物则是超级豪华的阵容,名字就足以令人肃然。
   
      而在圆明园实地,就能体会很多问题非常矛盾,却不是什么派别、观点能定性的。比如,洞天深处等多处遗址挖掘出来又回填,刘阳解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挖掘出来,石头都是松的,不仅危险,风吹雨淋之下也无法保护。
   
      而且,当初圆明园前后修了150年,多次改建,现在是按照道光时的格局清理,但是挖掘时常常发现不同时代的遗址重叠,除了上下天光这样的情况,再如一处是离开上下天光码头,沿路走着走着,前方一处建筑的遗址把路切断。刘阳解释,这就是典型的两个时期的建筑重叠——路是乾隆时期的原位置修的,而上面的建筑是道光时期的,就出现路走到建筑下面的情况。
   
      但若说保护废墟,其实圆明园早已没废墟了,有学者简洁地概括命运多舛的圆明园历经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火劫”: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是为“火劫”,同时还有趁火打劫的“筛土贼”捡拾散落在尘土中的细碎宝物。
   
      “木劫”: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政府再次出逃,园内尚存的建筑、木桥的柱子、地基中的木桩子被锯断,大小树木也遭滥伐,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石劫”:发生在民国初期,圆明园废墟内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当做建筑材料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不仅有各路军阀权贵从这儿运石修宅,颐和园、中山公园、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等处,也相继运走大批石件,有些至今仍在。
   
      “土劫”:则是更为彻底的,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粮食紧张,奖励开荒,农户陆续入园开田种稻。
   
      在经历数劫之后,圆明园彻底面目全非了。
   
      ■近日国际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宣布,明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拍卖中,将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每件估价800万至1000万欧元,总价高达约2亿元人民币。消息引发了中国民众的争议。
   
      ■今年奥运会前才开放的九州景区,才是圆明园真正的核心景区。
   
      菊花残,满地伤
   
      昔日画容已泛黄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清朝乾隆皇帝的旨意,由当时最知名的宫廷画师历经十一年绘制而成,是现存最权威的圆明园景观资料。参观九州景区之前,刘阳建议必做的功课:圆明园四十景图及图咏。否则,随意走走,难免会有“参观火星”之感(刘阳语)。
   
      实地走过,深感此言绝无夸大。按图索骥,此次探寻的结果呈给读者。
   
      【后湖地区】
   
      九州清晏
   
      同治在此出生,道光、雍正皆在此去世。由南而北建有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三大殿。其中圆明园殿相当于紫禁城的乾清宫,康熙御笔的“圆明园”匾额即挂在此。九州清晏殿是皇帝在园内的主要寝宫,西部清晖阁后被道光改为慎德堂,东部的“天地一家春”是皇后和妃嫔的寝宫,有大小数个院落,单独有宫门。
   
      今:“三一八”烈士纪念碑所在,就是“奉三无私殿”的位置。现可以看见慎德堂南假山遗址,天地一家春后殿院内的太湖石。
   
      镂月开云
   
      原名牡丹台。
   
      今:发掘出古亭座等遗址,重新种植牡丹,并从山东引进九株百年牡丹。
   
      天然图画
   
      后湖最佳观景点,可近览后湖风光,中观玉泉万寿塔影,远眺西山群岚。
   
      今:树梢之上,远山背景衬着一座座高楼,眼神好的还能看到五环上疾驰而过的车辆。
   
      碧桐书院
   
      以梧桐著名的静室书院,雍正常年在此读书。传说中吕四娘杀死雍正,并割下雍正头颅祭父就在碧桐书院。
   
      今:遗址已发掘,并保留了一段刚刚出土的样子:石块散落,未进行修补。很值得一看,但刘阳特别提醒,靠近有掉下去的危险。
   
      慈云普护
   
      庙宇建筑,但供奉的神佛呈现多元化:既供奉密宗的欢喜佛,也为求子供奉观音、为祈风调雨顺供奉龙王。用于报时的自鸣钟楼也在这里。
   
      今:可见钟楼遗址和欢喜佛场遗址。
   
      上下天光
   
      仿岳阳楼意境,名字也是出自《岳阳楼记》。雍正年间是一组九曲桥连接的水亭水榭,道光年间拆除曲桥亭榭,改为码头。
   
      今:乾隆道光两代的遗址都挖掘出了,现按道光的格局标识遗址,乾隆时期的遗迹现在水面之下。
   
      杏花春馆
   
      最早叫菜圃,模拟乡村野趣修建,还有菜园、水井。乾隆改建时堆山叠石,建成圆明园第二高山。野史记载,咸丰皇帝的四个汉族妃子之一“杏花春”就居住在此。
   
      今:重新堆积出山形;遗址上可见太湖石,是圆明园规模最大的太湖石叠石。
   
      坦坦荡荡
   
      金鱼池,仿西湖“花港观鱼”意境。
   
      今:因为成了垃圾壅塞的荒地,金鱼池遗址反而遗存最完整,池中太湖石假山旁可见金鱼越冬的鱼窝。挖掘出土的碧澜桥石构件现在原处摆放。
   
      茹古涵今
   
      吟诗作画、谈古论今的所在。
   
      今:复建的棕亭桥上是总览后湖景色的最佳位置。
   
      【前湖地区】
   
      正大光明
   
      清代五朝皇帝常年园居,即在此理政。
   
      今:树碑以志。可见正大光明殿后寿山遗址。
   
      勤政亲贤
   
      核心建筑勤政殿内设有御座,几乎每天在此处理军国大事。
   
      今:建筑地基遗址尚埋在土中。
   
      长春仙馆
   
      初名莲花馆,自雍正七年起成为皇子弘历的赐居之处,因为弘历被赐雅号“长春居士”,后来改名为长春仙馆。
   
      今:可见建筑遗址,以及岛北面鸣玉桥桥基和部分石构件。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