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竹子在音乐领域里的运用


时间:2005-1-29   阅读1052次

      摘要 竹子的颜色、姿态和不畏寒露的特征有着音乐审美的要求和价值。竹制乐器演奏的音乐清新流利、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大众喜闻乐见。研究竹子在音乐领域里的运用,对扩展竹文化的课题研究和探索竹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竹子;笛子;竹乐器
      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美、情趣盎然、独具风韵,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之物;而"干如 ",节如隶,枝哪草,叶如楷则是画家的写竹之法;以竹为题的音乐和歌赋也是内容很广泛的。
    1 以竹子为题材的歌曲与乐曲
    1· 1以竹为题,歌咏生活、情真意切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创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当时涌现了大批革命山歌,宣传革命,教育群众,从而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风吹竹叶》就是其中比较流行一首。它热情地歌颂了工农红军克敌制胜的情景和劳苦大众踊跃参军上前方的动人事迹。
      佤族山歌《一棵竹子不成林》,流传达室于1956年云南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棵竹子不成林,一个人干活干不赢。竹子多了有凉荫,大伙儿干活才称心"。民歌用比喻的手法鼓励人们参加集体生产。
      《紫竹调》"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以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这首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小调,旋律柔美是江南民歌地方色彩的一个显著特点。
    倪维德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女中音独唱歌曲。歌词唱到"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史,轻柔呆美丽像弛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厅目像夜明珠"。
    1.2以竹为题,乐声流畅、赞美河山
      龚全国创作的葫芦丝独奏曲《竹林深处》以彩其抒情的风格,表现了傣族青年恋人的爱情生活。乐曲由带引子的单3段体组成,不加附管的葫芦丝主管单音吹奏出自由舒展的引子,把人引入恬静秀美的傣族村寨竹楼的特定环境。
      项祖华创作的《竹林涌翠》运用了扬琴宽广的音域和特有的滑抹拔弦、抓弦滑弹、滑拔、双轮音及频繁的转调等高难技巧、把竹林涌翠富有变化的风姿异态淋淳尺致地展现出来,让人心旷神怡。
    2 以生子为材料制作的乐器
    2· 1竹笛
      竹笛在民族乐器中居管乐器之首。史前时期就有了笛。
      笛,以竹制管身,管身上开有吹孔、膜孔、两个(或4个)出气孔以及6个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横吹笛子在全国各地流行的形制很多,但主要有曲笛(亦称昆笛)、梆笛两种。梆笛管身比曲笛短,管径比曲笛略细,故梆笛的音区比曲笛高4度,曲笛音域a-b2,梆笛音域d1-e3。梆笛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冀西北、冀中地区一带。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乐种的合奏。曲笛流传于我国南方江、浙、闽、粤一带。常用于昆曲伴奏以及南方一些乐种的合奏。
      古代扬万里的诗《安乐坊牧童》:"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舟人吹笛》:"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动云烟;一声清长呼彻天,山猿蹄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出许"。反映了笛子演奏的劳动人民生活中广泛流传。明、清时期,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应用得更加普遍,已成为江南丝竹、西安乐鼓、十番鼓,潮洲笛吹锣鼓、冀中吹歌、山东鼓吹等乐种的主奏乐器,并在观曲、说唱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不断地发避孕药着它的演奏艺术。笛子便于携带,亦是现今普及音乐活动的好乐器。
    2.2其它竹制乐器。
      在甲骨文中," "本作"龠",象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传说禹时乐舞《大夏》用 伴奏。
      排箫 古称"箫"由若干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有封底、无底两种,胶者称为"底箫",后者称"洞箫"。据《通典》,大者23管,小者16管。乾隆时所制乾包含12律及4倍律。
    篪用竹制成,单管横吹。《诗经》、《礼记》等书都曾提及。专用于雅乐。
    箫 古时称无底的排箫为"洞箫",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洞箫",简称"箫"。相传此种乐器本出于 地,汉时称"遂"(笛)或" 笛"。最初仅有4音孔,约公元前一世纪传至黄河流域,并增加1孔,后经改进,发展为6孔,正面5个、背后1个,上端开1吹孔。发音清幽,用于合奏或独奏。
      竽 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前盛行于民间。《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竽、笙"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竽,三十六簧"。贾公彦疏:"竽长四尺二寸"。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职出土的竽(明器)有22管,分前后两排。
      笙《诗经》中常提及,可见殷、周时已流行。由"簧片"、"笙管"、"半子"三部分组成。簧片古时用竹制,。后改用响铜;身管为长短不一的竹管,于正上端处开音窗,近下端处开按孔,下端嵌接木质"笙角"以装簧片,并插入斗内;斗子用匏、木或铜制成,连有吹口。有圆形、方形等多种形制簧管自13至19根不等。奏时手按指孔,吹吸振动黄片而发音。能奏和音。是民间器乐合奏中的重要乐器。现经改革,有24簧笙、36簧键钮笙等,转调便捷,表现力更为丰富,除于伴奏、合奏外,也用于独奏。
    2. 3少数民族竹乐器
      芦笙 苗、侗、水、彝、仡佬、拉祷等族黄管乐器,在世界形势族地区流行更广。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3部分构成。常用装有芦竹制成的笙6根,外则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戎芦内,每管1音。在每2、3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管长约八、九寸,大芦笙管长至一、二丈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1根,每管上端均有用薄铜及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8度又5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民族特色,民间常用以伴奏芦笙舞,现亦广泛运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近又根据单管芦笙大"筒改制成排笙。
    篥 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乐器。以竹为管,上开8孔(前7后1),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时起源于西域龟兹城国(今新疆库车一带)。后为隋唐燕乐及宋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今民间流行者,称"管子"或"管"。
      巴乌 云南彝、苗、哈尼等族簧管乐器。管身竹制,有8孔(前7后1)。上端装有铜质簧片。奏时横吹上端,使空气振动簧片而发音。音色柔美,音域一般为g--c2。常用以伴奏舞蹈说唱,也用于独奏。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很多竹制乐器,如印尼的安哥隆,越南的科隆布等。东方歌舞团乐器师王培录先生亦有制作。1998年新年音乐会和《多彩的世界》歌舞晚会该团特色乐队表演的"竹管乐合奏",满台的乐器全是用竹子做工,样式别致、明快。
    2.4 竹制乐器部件
      除以上竹制乐器外,许多乐器部件也是用竹制作的。京胡的琴筒(有些二胡的琴筒)是用竹制成,小小的京胡,琴筒里能流出西皮、二黄以及生、旦、净等不同人物性格的京腔、京调。扬琴是琴竹是上等竹子的材料做成的,弹性极佳。另,歌曲或乐曲、说唱加以竹板的伴奏,能增添独特的色彩。
    2.5 竹乐器演奏名家名曲
      梆笛代表曲有冯子存演奏的《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黄莺亮翅》;刘管乐演奏的《卖菜》、《荫中乌》、《冀南小开门》、《和平鸽》以及梁培印、王立仁演奏的《顶嘴》等乐曲。冯子存,笛子演奏家,出生于河北阳原县,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去芬兰、瑞典等国及港澳地区演出。他的演奏高亢、嘹,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曲笛代表曲目有陆春龄演奏的《小放牛》、《鹧鸪飞》、《欢乐歌》、《花中六板》;赵松庭演奏的《三五七》、《早晨》以及江先谓演奏的《姑苏行》等曲。陆春龄,笛子演奏家,出生于上海,先后到二十多个国家访问演出,被誉为南方笛派的代表。他的演奏,音色纯净秀美、醇厚圆润;表演十分细腻。笙独奏曲《凤凰展翅》、巴乌独奏曲《渔歌》、管子独奏曲《柳叶青》等都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浙江林学院,临安,311300) 吕荣华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