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龙神的确立


来源:中国龙文化   时间:2005-1-29   阅读1243次

    在中国的传统宗教观念中,龙一直是通天、降雨的神兽,那么它又是怎样被人格化,出任龙王的呢?究其根源,中国龙王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附会有关。
   
    大约在我国的西汉时期,中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这使得佛教势力得以通过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等国传入中国地区。佛教徒初入西域,为了寻求立足之地,其活动吸取了大量的民间习见的巫术形式,而这类巫术又大多离不开龙。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引晋代葛洪《抱朴子》载:“秦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国方士能神况者,临川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初出,及长数十丈;方士吹之,一吹则龙辄一综,至长数寸,乃取置壶中,以少水养之。外国常苦旱灾,于是方士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出卖之。一龙值金数十觔,举国令敛以顾之。值毕,乃发壶出龙,置渊中,复禹步吹之,长数十丈,须臾雨四集矣。”(《甘宗》)此处所说的西域“外国方士”,当指印度等地的佛教徒;当时人们既称其为“方士”,足见是把僧与巫觋等同了起来。再看西域僧人玩弄的这套祈雨幻术,连动作(禹步)都与中原巫师的巫术类似。
   
    佛教中的龙是佛法的护卫者。《过去现在因果经》也说:“难陀龙王、优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龙八部亦于空中作天伎乐,歌呗赞颂,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这一佛传故事在中国又演变为九龙吐香水浴佛。由此可见,自悉达多太子一降生,佛教中的龙就在为佛服务。中国文物中多有以“浴佛”为主题的图像,早期者如北魏三年石造像背光背面的佛传浮雕,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太子于摩耶夫人右胁降生情景;下层右侧为太子指天地作狮子吼情景,左侧为九龙浴佛情景。《法华经·序品》云,龙中有八大龙王;难陀龙王(Nanda);跋难陀龙王(Upananda);娑加罗龙王(Sāgara);和修吉龙王(Vāsnki);德叉迦龙王(Taksaka)、阿那婆达多龙王(Anavatapta)、摩那斯龙王(Mansvln)、优钵罗龙王(Utpalaka),每位龙王都有百千眷属。我们从宋代画家张胜温所作《大理国梵像卷》(后称《法界源流图》)中,可看到其中六位龙王的画像(缺摩那斯、优钵罗两位龙王)。西晋竺法护译《海龙王经·请佛品》还载有龙王请佛入海龙宫中说法的故事:“一时佛在灵鹫山,无量之众围绕时,忽海龙王率无数眷属诣佛处,佛为说深法,则大欢喜。请佛降海底龙宫,以受供养说法。佛许之。时龙王化作大殿,以绀琉璃紫磨黄金庄严,宝珠璎珞七座为槛木盾,极为广大。又自海边涌金银琉璃三道宝阶,使至于龙宫,以请世尊及大众。世尊乃率无量之大众至龙宫,坐大殿之师子座,更说妙法,以化龙属。”佛经中关于海龙王的记载,对中国龙王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民间文学中所言龙王、龙宫之事,可以说全是受到佛经故事的启发而杜撰的。
   
    由于龙王在佛教中的地位较低,中国诸多佛教寺庙中,很少有供奉龙王的。在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中,龙仅处于装饰陪衬地位,而其形象也都与中国龙相同。北魏是佛教石窟艺术的兴盛时期,以石窟中佛龛的装饰为例,北魏初期的佛龛装饰以火焰、唐草、飞天、供养者、佛像等形象为主,不见有龙纹出现;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石窟艺术进一步汉化,龙纹才逐渐多了一些。如建于景明、正始年间(500——508年)的洛阳龙门古阳洞右壁的尖木共龛,龛内主纹为莲上化佛十二尊,佛上方为飞天、力士,佛龛下缘以龙纹为饰,两龙双尾相对,龙头翘起,回望诸佛,这使得极端图案化了的佛龛造型有了生气。隋唐以后,中国流行的佛教均已强烈汉化,于是中国龙纹在佛教艺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上海博物馆宋代扒村窑黑地白龙正八梅瓶,就是当时佛教庙宇中的用品。“八正”上方的白色龙纹,则是典型的中国龙的形象,龙纹规整而呆板,完全以图案面目出现,其作用虽然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迎合中国百姓的口味,以争取更多的信徒。
   
    道徒是中国传统的宗教。它形成的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叶,与佛教传入中原的时代差不多。道教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鬼神思想和巫术观念,因而道教中的龙的观念与中国龙形成以来的传统观念基本一致。中国上古的原始宗教观念以龙、虎等猛兽为通天神兽,传说中的天神、人主多乘猛兽;道教中的神仙亦多以龙、虎为坐骑。东晋葛洪(约283——343)年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卷四《金丹》)道教的神仙法术中,则有“乘蹻”之术。
   
    “乘蹻”,即以神兽为脚力,腾空飞遁,高下任意,远行不极之道,来往于鬼神之间。很明显,供神仙驭使乘骑,是道教中龙的基本职责之一。(图27)然而当佛教中的龙王在大众中引起反响以后,道教也就迫不急待地效法佛教,编造出自己的龙王来。道教创造的龙王主要有东、西、南、北四海龙王和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五方龙王,除此之外,尚有名数繁多的各种龙王。
   
    中国百姓崇信龙王,主要是向其祈雨。道教抓住了大众的这一心理特点,大肆宣扬道教能召遣龙王降雨消灾的法术。《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中记述了道家的祈雨论著以及道教中龙王在祈雨中的作用,在道教经典中极具代表性,现抄录于下,以供参考:“尔时月光真人又白天尊言:‘天下及诸方外国时遭炎旱,如此苦恼,作何法事,即得雨水调和,五谷会得丰熟,人民饱满?’天尊语月光真人曰:‘子受吾教于阎浮之内,或在聚落、或在高山、或在水岸、或在洞穴、或在清净之处建立坛场,安置尊像,挂诸幡盖,烧香燃灯,香汤沐浴,著新净衣服;转读此经,广为众生设诸花果、名香,随时供养;广设斋馔,上献方十无量天尊、三十六天帝君、天功父母及诸神仙、一切龙神及诸灵圣,作大利益。天帝当遣八部大龙王,云、雷、雨师,兴动云雾,施绕世间。须臾之顷,即令江河溪涧、上下四畴令得霶霈,草木丛林、一切花果五谷之类,悉皆生成枝叶茂盛。’更为有趣的是,道教中的龙还负责安坟。据《太上召诸神龙安镇坟墓经》所言,如果谁家安置先人坟墓犯了“天星地禁”,子孙就会遭祸,诵经召请神龙王安坟墓,即可使“门户光辉、子孙繁衍”。与佛教龙王相比,道教龙王更具有中国色彩,其职责也与百姓的需求联系紧密。
   
    中国道观建筑多以龙纹为饰,这些龙的身份都是协助神仙通天、供神仙驭使的神兽,不属于龙王。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是我国现存的早期道教建筑之一。其中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的圣母殿,大殿前檐柱上蟠饰着八条金龙。
   
    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古国,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就是风调雨顺,因而自古以来,民间对能影响晴雨旱涝的龙的尊崇一直没有中断过。当佛、道两道广泛传播之后,人们受其启发,即将传统的神龙尊奉为龙王。于是中国大地上江、河、湖、海、渊、潭、溏、井,凡有水处莫不驻有龙王。这类龙王距佛教龙王较远,距道教龙王较近;但严格地说起来,他们既非佛教龙王,也非道教龙王,只属于民间俗神。
   
    百姓为了生存求助于龙神,封建帝王为了江山稳固也要求助于龙神。据《文献通考·郊社》二十三《杂祠淫祠》载:唐玄宗“开元二年诏祠龙池。右拾遗蔡孚献龙池篇,公卿以下一百三十篇,诏太常寺考其词合音律者为龙池乐章十首。又诏置坛及祠堂,每仲春将祭则奏之。”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又以“有龙见于兴庆池”为名大肆祭祀。封建帝王最早将民间龙神正式封王的是宋徽宗赵佶。《宋会要辑·礼四之一九》载:“京城东春明坊五龙祠,太祖建隆三年自元武门徙于此。国朝缘唐祭五龙之制,春秋常得其祀。先是熙宁十年八月信州有五龙庙,祷雨有应,赐额曰‘会应’。自是五龙庙皆以此名额云。徽宗大观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皇帝的封赐表明朝廷对民俗龙王正统地位的承认,这不仅抬高了民俗龙王的地位,又进一步刺激了民间龙王庙的发展,终于使龙王形成了一种能与佛、道两教诸神抗衡的独立神祗。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