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中华文明定型期的飞龙


来源:中国龙文化   时间:2005-1-29   阅读3199次

    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到公元元年前后,即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之际,正是中华文明定型期,同时也是中国龙的定型期,表现在龙的观念、龙的形态与龙的本质功能三个层面上。
   
    龙的观念定型
   
    从殷周之际的《周易》中的龙学萌芽,到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易传》中的龙学奠基,从哲学理论高度提出了龙的观念,为中华飞龙的基本定型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龙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易》古经的基本内容是八八六十四卦,其核心内容是开宗明义的乾坤两卦,首当其冲的理论起点,原始核心,则是乾卦,最为集中地提出了“龙”的观念,特别是“飞龙”观念。我们不妨先照录如下,然后稍作解析:
   
    “卦——乾(乾下乾上)乾 元亨利贞。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这里的深层内涵且不论,从文字上可以一目了然地明显看出,《易经》乾卦里的七爻——七行文字解释,所解释的各种卦象,实际上主要取象于龙,大体上相当于龙的形态发展“六部曲”:
   
    潜龙;
   
    见龙;
   
    跃龙;
   
    飞龙;
   
    亢龙;
   
    群龙。
   
    在这龙的六种形态中,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重要环节,就是飞龙:“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在中华文化元典中,《周易》最早从理论形态孕育着龙的观念、龙的哲学、龙的文化。
   
    继承发展了《周易》龙学萌芽的,不是别人,正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孔子。孔子晚年的易学研究中,为中国龙学做了重要的理论奠基。在《易传·文言》中,他具体地论述了其龙学的主要观点: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在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以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凤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亢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在这里,孔子首先论述了龙德。龙德广大,包容万千,它象征君子之德。《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曾把老子称为龙。其次,论述了龙位。他认为,龙行广大,出神入化。龙有不同时位,君子有不同处境时遇。因而,龙德、君子之德,既是一以贯之的整体品德,又有不同时位、不同境界的具体品德、具体表现。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