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家在线 >>> 文章内容


[江南]活在周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江南   时间:2006-5-27   阅读1099次

      位于苏沪之间的周庄古镇,近年来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著名旅游区。赞美者陶醉于它小桥流水人家的浓郁江南水乡风情,批评者激烈指责过度商业化使其失去了原有古老、恬淡、幽静的韵味和淳朴民风。但无论欣赏或愤慨,是专家学者还是环保人士,均为外人所道,我倒想听听世代居于斯的周庄人自己是怎么看的。为此,我走访了当地居民及有关官员——
      如鱼得水的周庄人
      5月20日我到周庄时,第十一届中国周庄国际艺术节已近尾声。周庄古镇景区外的小广场戏台上正有露天表演。乐鼓喧天,游客和当地人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再加上耍龙、舞狮、挑花篮、踩高跷等等,确实够热闹的。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周庄旅游公司派来的义务导游小黄。小黄祖辈生活于此,可说是周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周庄小学老师。我问他为什么要义务当导游,他说,镇政府从旅游公司缴纳的税款中拨了两千多万资助周庄小学发展教育和搞“绿色学校”植树环保活动,旅游节期间导游人手不够,他来帮忙理所应当。
      小黄先陪我沿周庄古镇转了一圈,我看到这里的古镇景观和民居基本保持完好,特别是没有我最厌恶的瓷砖贴面房。许是正逢周六假日,小镇内熙熙攘攘,有如集市。尤其是陈逸飞当年画过的双桥和富安桥中市街一带更是热闹。过宽仅两米的富安桥时,我只能随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一点点往前挪动,其他景点也聚集着一群群游客,熙熙攘攘的游人挤满了这个仅0.47平方公里的小镇。小黄说这不算什么,“五一”、“十一”长假期间每天得有两三万人,那才真叫挤。但我发现周庄人对这种状况竟然满不在乎,他们或忙着招呼生意,或闹中取静,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我只听到两位周庄人表示不满:一位是用自家房开店的老板娘,她说,由于她的小铺子不在热闹街区,每年只能挣一万元,要是游客再多点就好了;另一位是住在全福寺附近的退休干部沈先生的老伴,她抱怨说,大批游客的涌入抬高了菜价。民俗文化街是古镇创办的一条精品街区。在这里开木雕店的袁先生说,旅游公司为了引进他这个民俗项目,以每月仅几百元的低价租给了他一间铺面房,让他在此表演制作木雕和出售产品,很受中外游客欢迎,自己有了很好收入,也保护和发扬了江南木雕工艺。船娘潘婶说,由于种地收入实在太少,她家把田卖了,她来为游客摇船,每年收入上万元,老公蹬三轮拉客也能挣个七八千元,解决了一家的温饱,还支撑一个孩子到常州上了大学。退休的孙先生带着小孙女,坐在自家屋外与几位老人聊天。我问他是以前的清静好还是现在的热闹好,他说各有各的好处,但他儿媳靠制作销售“万三肘子”为生,要没了游客就麻烦了。居民吴先生告诉我,他因企业不景气和有病下岗多年,幸好单位分给他一间街面房租给外地人开店,镇政府又每月发给他近300元低保费,才得以维持生活。街巷深处一户标着“迮厅”的破旧屋子里,主人王先生热情欢迎我参观。我见这屋的柱子都变了形,地板嘎吱乱响,对他的居住条件表示同情,不料王先生得意地说:“没关系,镇里下个月就开始大修了。”维修费用由镇政府和旅游公司承担,怪不得他一点不着急。
      入夜,我再次踱进周庄。此时古镇已睡意朦胧。大部分铺板已关上,稀稀拉拉还开着的几家,寥落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闪动。周庄人或相聚小酌、品茗,或早早进入梦乡,只有两三个“夜猫子”型的游客徘徊于冷清的老巷之间。再往后,小镇归于一片寂静。
      为领略周庄的清晨,第二天我5点就到了镇里。镇内几条小河上漂浮着轻纱般的薄薄雾气,阳光却已穿过树阴,在河面上星星点点地跳跃。早起的船娘悠悠地摇着船穿过小桥,女人在屋后石埠台阶边洗衣涮拖把。有人边跟熟人打招呼边慢慢打开铺板。我得承认这景色意境很美,相当小资。不知这一早一晚,是否还能觅到几分古镇风韵?
      官员的立场:挣钱养古镇
      我走访了周庄古镇保护委员会的高主任、丁主任及镇党委主管古镇保护的诸部长。他们告诉我,周庄有居民两三万,其中老镇有七八千人,镇政府坚持不将他们外迁,直接参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约四五千人,人年均收入上万,基本解决了全镇人口的就业和温饱。老镇民居约四万多平方米,两千多间房,三四千棵树,其中老树七八十棵。周庄镇政府在无上级有关文件可参照的情况下,自己摸索着于1999年制定了《周庄古镇保护暂行办法》,2001年又补充了实施细则。目前每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加相关产业总收入约8亿元,上缴税收9千万,其中不小部分又返回用于维修和保护古民居及景观,还用2千多万元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水质。仅我看过的迮厅,一期修复工程就得投入二三百万,像这样的老房危房还很多。这些庞大的开支基本无上级拨款,大都靠旅游收入以房养房。诸部长说:“我们只有通过旅游获得资金,把保护古镇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等靠要是没指望的。”
      我问他们对2004年有媒体因不满周庄的商业化发起“百家旅社封杀周庄行动”的看法,诸部长说,这一行动加上“非典”,当时给周庄旅游业打击不小,其他相关产业也受到了影响,不过从去年起开始恢复。他争辩说,其实周庄历史上就是个繁华商业市镇,现在不过是复兴发展了,根本没违背其传统。但他对我提出的镇内销售与江南民俗无关商品的店铺过多且重复的意见表示赞同,说已计划下一步整顿。我又指出,周庄老镇区已被各种休闲娱乐度假村及商业店铺形成包围之势,有的还向里侵入,如“富贵园”。高主任不同意,说富贵园是在老镇区边缘农田上以仿古风格建起来的,没有损害古镇区风貌。但我认为农田、苇塘是江南古镇田园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挪作他用会降低生态和观赏价值。他说,富贵园工程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搞了。此时,我发现对他们的采访已不知不觉成了争论。
      发展与保护:活着,还是死去?
      对周庄居民及官员的采访令人产生很多思索。这个曾出现过巨商沈万三的民清商业古镇,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和社会变动日渐没落。是让它像活化石那样供文人雅士叹赏,把玩,凭吊,并因居民的继续贫困和无力维修而一点点衰朽、坍塌直至最后消亡好呢,还是像现在这样养活一方百姓,有如集市般闹闹哄哄地生存下去好?这似乎又是个哈姆莱特式的“活着,还是死去”?的古老课题。周庄正行进于“圩田-村庄-小镇-城市”的演化过程中。若过度开发,会不会加速其城市化进程,导致“未老先衰”?周庄附近有同里、乌镇等七八个大同小异的江南水乡古镇,都在一哄而上地搞旅游开发,它是否面临着客源分流的危机?周庄和各古镇是为争夺客源而两败俱伤,还是从更高视野上,在更大的空间里统一整合起来,各自发挥特色和优势,做成更大规模的旅游景观,以发展旅游达到对苏沪间这片中国特有的、极为宝贵的江南水乡古镇群落更好地保护?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