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读书时间 >>> 文章内容


大时代下的小时代:《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


时间:2010-5-17   阅读1074次

    大时代下的小时代:《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
    ——1932年独家日记手稿历经磨难,近日出版
   
   
    [有很多人都陨灭在历史的洪流里了吧。
    有的人挣扎过,有的人没有。
    但几乎所有人都期待着,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自己曾经存在的痕迹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年代,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年代,所有浪漫与勇敢的年代。
    那是一个相信自己,相信爱情的年代。
   
    那个时候没有90后,但是有对至情的追索;
    那个时候没有芙蓉、没有凤姐,但是有人那么真实地面对自己;
    那个时候没用“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腔调,但是有人那么愿意为爱去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命又算的了什么呢?
   
    这是一本逃过历史洪流、逃过时空变换的日记手稿。她不停地用着“呢”“吧”“啊”,不停地要自己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恋人确认着彼此的感情。
   
    师生恋?概括不了他们的恋情。
    萝莉控?无非是一个老男人爱上了一个未满十八岁的少女。
    婚前生子?又不是现代人才会XO。
    父女关系断绝?那时候人的脸面果真如此重要。阮玲玉都自杀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一段尘封的历史情爱,一曲绵延不断的未了情。]
   
    这本书里有一个为爱而生,也勇于为爱而死的灵魂。
    2009年春天,本书的编者去拜访一位著名的老翻译家,她的先生是著名的记者和大翻译家,但在十一年前已经仙去。她独自一人住在空旷凌乱的房子里,八十几岁的高龄,手拄拐杖,仍坚持不懈地工作着。好像是不经意间,她从书房里拿出一个纸袋子,里面就是她的二姐——本书作者文树新留下的日记手稿和书信。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打开泛黄却字迹清晰如昨的手稿,便像闯入了一个少女芬芳又愁怨的隐秘世界,她有时在伤心地哭,有时在顽皮地笑,更多的时候她在想念那不伦的恋人,她说:“窗外起风了,会不会将你吹来呢?这风不是吹过你的窗前、你的院子才到这里来的吗?”
    她太炽热了,又太寂寞了。她在日记里不断地重复宿命般的魔咒:“有时候我想只有有一天我死去了,那时才会好吧!再也没有什么烦难的事加给你,母亲也会长远地放心吧!我不知道怎样才最好。”她真的是红颜薄命。她去世的时候还没满十八岁。
    这是令人怎样心惊、怎样动容的一本书。
    除了作者的家人,谁还知道她,谁还记得她呢?她为之而死的恋人,后又娶妻生子,当然也故去了;帮她鸿雁传书的三妹亦是受她牵连,命运坎坷,惨烈收场;她的母亲为了早逝的女儿,痛心不已,文革时受迫害上吊自杀;她威严的曾做过外交官的父亲与她断绝了关系,后又因为历史原因,失业潦倒,抑郁而终……
    而这一切的衰亡与伤逝,在手稿中没有显出明确的征兆。就算是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就算是有一些不安,她心中想的仍是念书的事:“也不知道明天早上飞机还来不来,我还等着它把我闹醒了好念书呢,我们下午时还念咒来着,说是星期一的上午,顶好有一个炸弹掉在圣心的后院,下午吓得姑奶奶便不考历史了。”
    假若不是她的恋人Y先生,假若他不曾深爱过她,他会将这些少女的恋人絮语完好地保存下来吗?在那样一个混乱和颠倒的大时代,Y先生是如何守护着这厚厚的手稿走过后来的岁月?手稿和书信精心地分了类,标记了年份,分装在不同的信封里。它完好无损,这是一个奇迹。
    没有Y先生,我们便无从看到这个大时代下的小时代。那个时代有英雄气短,亦有儿女情长。这段往事里没有关于家国天下的描述,有的无非是做了什么游戏,读了什么书,又去看了什么电影;而更特别的事,书中甚至极少对于当时世事的描写。除了少数篇幅里对于日本大兵夜半敲门,让女孩子们惊吓之外,这段曾经的感情故事几乎是超脱于历史的。
    但也许是更真实的。它也为民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一手史料,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虽然书稿并没有涉及历史大环境,但就细节而言,我们还是能体察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许多生活细节。比如大家族,很多亲戚的往来应酬,与《红楼梦》中的描述大同小异。可以说,文树新扮演的就是林黛玉的角色,甚至其后来有些凄凉的薄命,也与林黛玉有共同之处。再比如,当时的煤炉、烤白薯、王府井大街,许多为人熟知的名词,也许会让你有些亲切之感;物是人非的情绪,永远都在我们心底荡漾着。
   
    手稿的作者出生于1917年前后,曾经就读于孔德学校和圣心学校。她在孔德学校就读时,与学校老师Y先生产生了浓烈的感情。家人发现后,她转学至圣心学校,但二人通信未断。1934年与Y避走上海,1935年生下一女,不久便去世了。
    孔德学校由蔡元培、李石曾和北大教授沈尹默、马叔平等人创办,据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回忆,当时许多著名文化人、学者,如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陈独秀等人的子女都曾经就读于这所学校。当时孔德学校有一本校刊《孔德月刊》,本书作者曾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被誉为当时的才女。圣心学校则是一所教会学校,最早成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多个国家设有分校。民国名媛陆小曼就曾就读于这所当时的贵族学校,是本书作者文树新的校友。
    这本日记包括了从1932年到1935年四年的内容,主要是作者的日记和书信。书信中既有她写给恋人Y的信件,也有姐妹们之间和父女之间的通信。日记中描写了她与Y恋爱中的情形:她事无巨细地描写着自己的生活、情绪以及对恋人的思念。1934年,她跟Y的通信再次被家人发现,逼不得已,二人远走他乡,在当时引起轰动和非议。各地报纸的花边头条都刊载了这条消息,此书最后的附录里便有一篇见诸当时报章的新闻,当时人对师生恋、老少恋的态度可见一斑。
    书信中,我们则可以看出这段感情的始末。特别是她给父亲写的一封长信里面,不仅对父亲的“暴君”形象提出了质疑,还表达了自己不悔于爱的坚强决心。她给父亲写完信后不久,父亲登报宣布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并举家迁往日本。作者去世之前,未能再有机会见到她思恋的家人。
    1935年,作者产下一女,后偶感伤寒而逝。这段时间,周作人的准儿媳作为她的同学,悉心照料,结果也被传染,早早夭折。而她的日记和书信手稿则被保存在一座老房子的阁楼里,历经七十五年风云变幻、世事纠葛、水火天灾,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那位老翻译家说:“我只是想让她曾经的存在留下些痕迹。”书中的Y先生也早已逝去,他去世前是寂寞的,不知道这段当年的公案,会不会让他的身后事热闹起来。
    文树新在写作这些日记和信件的时候,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而如今她未曾有机会照养的女儿也已经是七十四岁的高龄。读她日记和信件的时候,会觉得她是个单纯痴情的少女;想到这过去的七十几年的风雨,又会感叹人生世事的善变与无情。时空跳转的情绪,会有时候让你不知所措,在让你感叹时间的力量的同时,又会给你展开一幅当年的图景——人们为何会那样无惧无悔地爱呢?
   
    《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
    作者:文树新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定价:32元
    ISBN:978-7-5108-0320-8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