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书 法


朱以撒:精神的兰亭


时间:2009-5-5   阅读1166次

     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照例要纪念书圣,弘扬书道。书家效晋名士雅集,怀古思幽,曲水流觞,诗书相发。在古代的文人雅集中,像春秋的垂陇之会、汉时的柏梁诗宴、晋时的金谷诗宴、兰亭修稧、宋时的西园雅集、洛社耆英,都是颇具特色的,现在我们逐渐地淡忘了其他,而兰亭修稧由于有了一篇美文《兰亭序》、《兰亭后序》,越发清晰起来,甚至成为书道中人的向往。
      怀古幽思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社会的发展把旧日的文化环境中的人事冲洗得无影无踪,现实社会追求方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甚至已经无意于继续沿着古人的审美艺术向度推进了。许多的文化场景、轶事、雅闻渐渐为当代文艺之戏说、搞笑所替代,人们开始了一种新的遣兴的生活。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恪守着旧有的认知者,像嵇康所言之“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循古风,守古道。葆有一种不变的审美向度,葆有一种不被改造得不伦不类的自然状态。人都有本质力量,每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力图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的活动,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出来。
      现在言说兰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可以感怀的精神。
      一个书法家的确是要靠作品来言说、印证的。尽管历来对《兰亭序》的出处有说法,但是公认《兰亭序》是书法史上的一件成功之作,则是没有疑义的。从《兰亭序》后来的待遇可以看出,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处在欣赏的主流,不可能被遗忘,更不会被漠视。同时作品中的创造精神等因素,又能够给予效仿者许多启示。事实上,像《兰亭序》这样的美学风格也确立了一种向度,从后世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兰亭书风的延续。书法家是存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那些没有留下作品的书家,如曹茂之、曹华、魏涝、谢绎、孙嗣等许多人,兰亭修稧中也写了诗,至今恕我们无法谈及了。由于没有作品,即便书名显赫,今日看来都是空洞。如谢安,东晋的显赫人物,桓温死后,谢安执朝政,书法也负盛名,我们从不谈谢安书风。因为没有作品,权柄再大的人也是虚空。在书法家生存的环境,一个人、一个集体可以通过某些方式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上扬,甚至摆放到不适当的高度。时间过去,作品的审美价值终究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一个书法家没有作品留存是空洞的,炒作包装则是一时的。艺术创作、作品水平肯定是排斥行政的介入的,一个书技低劣的人由于行政参与而进入书法组织的高层,马上就成为著名书法家了。这种现象只能是暂时的,因为艺术是要以艺术性来作为通行证的。联想到当代书坛的不正常现象,可以从古代的许多例子言说,艺术性是第一性的,缺此只是昙花一现。所幸东晋未成立书法家协会,否则如今日风气,真要推谢安为主席了。艺术通过对个别的显现,让不同时空场景的人,超越了自身经历与时空的限制,体验到了许许多多个别的生命、个别的情感,使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的美感中得到丰富。这样,累代遗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变得十分珍贵、独到。除了技巧,这种实践性的想象是可以复制的、可以被摹仿的。除此外,它们还提供更多的精神上的内容。千百年后,东晋书法家为我们熟稔的已经不是当时的群体形象,而只是很少的几个人,这几个人以独到的审美个性延伸到今日,给后人最感性的认识,这就是艺术个性的价值。
      艺术创作对自由的召唤,有关这方面已有许多描述,而以魏晋间人为甚。有个性的书法家,有特色的文人聚会,都是自由散漫、松散无羁的,“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在兰亭雅集的四十余人中,有位高者如谢安,有年少者如王献之,有僧人、寻常士人。真正的文人聚合就是如此地无高下贵贱之分。论交何必先同调,各抒怀抱,各极其乐。一个寻常的文人雅集使各位尽兴而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自由态、自然态——雅聚是为了抒怀畅神,而不是那些行政式的、官场化的、家长式的规划、制约。一个书法家按自己的趣味,优游容与,啸咏诗文,只有每一个人都自由了,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由的心气,聚合才能达到目的。个人的癖好,有理的无理的,都值得存在。癖好是纯粹个人的,而公共的癖好则是不顾惜个人的。东晋士人除玄谈、饮酒、服药等,王羲之好鹅,王徽之好竹,张湛好松柏、鸲鹆,袁山松好挽歌,支道林好马,他认为养马并不是为了骑射畋猎,而是爱其神情骏逸超迈。诸如此类,想想审美个性,没有谁能左右谁。一个人对于艺术地生存的确存在虚构性、理想化,离实现有一段距离。但是这个过程是完美自主的、自立的。书法的过程就是个人的审美过程,泼墨挥毫毋须与人合作,更毋须由他人、组织来设计安排,给了书法家绝大的自由表现空间。那种借助于外部空间力量来强化自己的行为,说起来是生存的艺术,实则与自由相悖。书法艺术需要许多的流派,“家鸡”与“野鹜”都是正常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言说对于艺术的见解,但是如果没有给予相当的自由,他的言语、笔下痕迹就是生活中的行政角色,讲一些套话,模拟一些时髦痕迹,以为流行。书上说,谢安有鼻疾,咏诗时语音浑浊,身边的士人却以这种鼻疾造成的语音当作一种潇洒风流的标志,甚至以手掩鼻,有意发出这种浑浊音。又说,谢安读了裴启的《语林》,认为这本书写得不好,他的看法传出后,不少人看都没看,也跟着断言《语林》是一本很差的书。还说,谢安边摇蒲扇行路,颇为倜傥风雅,于是士人蜂起,也人手一扇,致使蒲扇脱销。这些事例说明古今同调,心灵不自由者古来有之。一个接受主体被既定观念所限制,他的感受、领悟、辨析力已经迟钝、老化,他进入艺术的自由体验之中已经十分困难,那么在面对艺术创作、欣赏、主张时,最适合的就是随波逐流。艺术上的随波逐流不会错到哪里,且有安全感,只是没有自由。自由的心灵可以体现在王羲之的美文《兰亭序》和孙绰的《兰亭后序》中,这两篇美文都显示了撰写者对于山川之美人事多变的赞叹和感慨,完全是自己内心的切实感受,如果换成今人书写,按行政公文形式,必然要郑重写上一笔:“国家领导谢安同志也在百忙之中参加了这次兰亭雅集,并即兴赋诗四言五言各一首……”什么是不自由,这就是不自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之美的优游徜徉是书斋案牍劳形的一种补偿或调节,这是古代士人的普遍认识。对于自然生命形态的喜爱,则使书法家对于自然世界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受能力、保持着原态的生命活力,在人的生命自在状态向生命的自为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艺术的追求却向往自在方向发展,譬如企盼创作中更多的具有生命的自然状态,少人为的矫饰造作;要求艺术生命中更多的具备天性,少一些技术对人的逼迫。晋偏安后,从粗砺坚硬的北方来到烟雨迷濛、草长莺啭的江南,东晋名士所需要的偏安一隅的休憩环境已经十分理想,他们消弱了如刘琨、祖逖那般的昂扬斗志,却和润泽秀美的江南景色融为一体。书法家在越加细密、逻辑的技巧面前,是不可能放松对其吸纳的,由于技巧的重视,甚至有以技巧取胜的心理。技巧依旧是一个人成为书法家的必备本领。由于技巧的重视,甚至有以巧取胜的心理。我们不排除人在书斋中的意义,书斋内技巧的砥砺的确可以把人的自由和潜能带入现实中,使技巧达情达意。但是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技巧的熟练展开,也会遮蔽人对于更多可能性的挖掘探讨,甚至由于技巧的专注,使人丰富的感性迟钝麻木,无动于衷。因此技巧是以不损伤生命的感性形态为前提的,一个技术高超的人更需要有感性,欣赏自然生命的形态,热爱自然生命的力量,倾向自然生命的律令,从另外一个角度启发书法家从更广大的空间来观照个体的生命。艺术的感悟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与客体的固有属性相互作用的,在某一种契机下突然遇合而完成的一种艺术思维形式。如《兰亭后序》云:“席芳草,镜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书法家由此而作相对深远的无功利观照,从而达到艺术感悟的境界。感悟境界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参照系出现在人对于死生、荣衰、有无的理解。所以宗白华赞赏晋人使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对于自然山水的意象直觉的获得使书法家具有宇宙感,内部体验的获得使书法家具有自由感,深层感悟的获得则使书法家具有哲学感,却非书斋所能给予。相比之下,晋书坛没有统一的协会的严密和没有终了的大赛大展,犯不着为了一次活动而书斋昼夜费纸三千。更多的情调由室内转到室外。室外的自然游历,从实用的角度看是不“实在”的,不像室内的技巧训练那般实在可得。人生自然中,内心幽远隐秘的人格意绪,敏锐而鲜活的原态生命力,在对应中恣情伸展。每一个书法家对自然有不同美感,“各适其天,各全其性”。如果说《兰亭序》、《兰亭后序》的文学美,就是书写者超越了现状,在这样一次山水的调剂、抚慰中,忠实地记录了人在自然物象的引导下,融入自然物象生命律令里,从而产生丰富的情调。士文化很有分量的这一部分,在后来越来越多地为城市化所代替。
      如《兰亭后序》称:“往复推移,新旧相换,今后之迹,明复陈矣。”兰亭雅集是无数古代文人雅集的缩影。人事迁移,连同文风、书风、名士风采。但是,书法艺术可以通过对审美价值、审美观念的超越给后人带来内在的心理应力,使后来者在艺术体验中感受其中的美好。因此言说魏晋、言说兰亭就形成一种情结,回环往复。在《兰亭序》、《兰亭后序》中都充满了对于人类生命短暂的含意,有限和无限对立始终是一对矛盾,现实与理想也始终是一对矛盾,但是通过艺术却能够达到协调统一。当年的场景流逝,一册《兰亭序》却能长久地成为效仿的范例,感受艺术的同时,历史、人格甚至风度、癖好都在眼前,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书法艺术具体到个人,一定是以“个别”形态出现的,只有“个别”形态得以长久。总起来说,兰亭精神就是个人的自由精神。(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