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视点


笔会泛滥成灾


作者:俊茹   时间:2004-10-8   阅读1211次

      笔会是当代中国画体系中的怪物
   
      美术界中的“笔会”,是经过组织、具有明确利益关系的画家聚会。它类似于演艺界的“走穴”,“穴头”是笔会的组织者,连接着画家与出资人。
      笔会的事虽然发生在美术界,但是仅局限于中国画。因为中国画家只要随手带上毛笔和印章就可以奔走于四方的笔会,毡子一铺就可以在各种场合开笔。而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就显得有所不便。
      参加笔会的不一定都是中国画画家。这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三教九流不等的繁杂的团体,是以国画家为主体的统一战线。为了热闹,也为了气氛;为了关系,也为了操作,在笔会的人群中,常常混杂有一些演员、作家、官员,但多数是过时的。因为笔会非常现实的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画家的生计,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仅是一些国画家们四处赶场,也吸引了一些其他画种画家的参与,更有一些非美术专业人士的帮场。有些画家已经沦落为笔会专家,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创作。当然也有些画家是碍于情面,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很难确认笔会的缘起,但是可以找到它的一些文化上的渊源。可以确认的是,笔会流行于20世纪的80年代,泛滥于90年代末期。
      笔会在中国的盛行,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无处不有。虽然层次不同,但本质无异。
      笔会在中国的泛滥,其名目更是不计其数——会议开幕,宾馆开张,公司开业;生日节庆,新年团拜,画廊聚会,……几乎可以说除婚丧嫁娶中的丧事没有笔会外,其他都有。其组织者,上到国家部委办局、专业团体、新闻机构、法人单位,下到私企老板、画廊经理,专业穴头。至于笔会的规模,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笔会的场所,大者有国家的大会堂,小则有单位的会议室。
      发展到新世纪的笔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产业化的市场运作的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美术创作的样式;已经成为获取收藏的最为直接和低价的途径;已经成为许多画家日常的工作和经济的来源,已经成为一些人消费或谋利的一种手段。
      本来偶尔为之的笔会,画家们难得聚在一起,相互切磋,联络感情,也可以算一件雅事。即使是为了某种具体的目的,如果认真对待,也没有大碍。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笔会的盛行和泛滥,促使了传统的中国画由精英化向群众化的转变,不仅加速了当代中国画的衰落,败坏了美术界的风气,也毁掉了一批中国画画家。
   
      笔会不同于传统的文人雅集
   
      有人说,笔会就是古代的“文人雅集”。
      中国古代社会中所谓的“雅集”,是文人聚会的一种方式,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过去被人们乐于传诵的一些往事。最著名的是晋永和九年会稽内史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的聚会,他们“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为此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则成了千古绝唱。而“兰亭禊饮”也成了后世人物画的常见题材。
      在古代绘画中有许多作品记载了当时的各种雅集,比较著名的有:南朝的《七贤与荣启期》;唐代孙位的《七贤图卷》;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图卷》,丘文播的《文会图轴》;元代唐棣的《松阴聚饮图轴》;明代王绂的《山亭文会图轴》,戴进的《南屏雅集图卷》,谢环的《杏园雅集图卷》,吴伟的《词林雅集图卷》。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集”的文化内涵。在这些聚会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文人们曲水流觞,解衣盘礴,放浪形骸,以琴棋书画自娱。这种集会之所以称为“雅”,是因为没有经济的利益,完全是文人之间的兴致所至。
      现代笔会虽然源于“雅集”,也是画家们的一种聚会,有点像戴进《南屏雅集图卷》中的景象,但是没有了“雅”。有的是一种现世的“俗”。因为在一种经济或利益的关系中,画家们既不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也不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更不要“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复何谈“丝竹管弦”,“一觞一咏”,那有何“雅”可言。
      笔会能够从“雅集”中找到渊源,但是与“雅集”有本质的区别。
   
      笔会成为一种字画运作的方式
   
      拉赞助 通常是美术机构或部门为了具体的事情或特定的活动,比如举办展览、举行会议,因缺少经费而请一些画家现场作画,最后把作品交与赞助单位,换取一定数额的货币支付活动的经费。画家在这种方式中,有时完全是义务劳动,有时则可以获取一定的劳务费或礼品。
      搞布置 新建宾馆饭店开张,为了布置的需要而组织笔会。宾馆饭店具有吃饭和住宿的优势,比较擅长组织笔会。十余年前是画家免费吃住,宾馆饭店最后得画。因为早年画家普遍的生活水准不高,因此免费吃住可吸引画家画画,作品也都比较认真。这几年画家的生活水准提高了,免费吃住的事情对于著名画家或稍有点名气的画家已没有了吸引力,但是对于一般的画家还是可行。但是作品普遍的水准在下降。
      做生意 一般是画廊或画商的商业行为,请一些画家搞笔会,画家参加一次笔会,吃一顿或数顿饭,画一张或数张画,可以获得一定的稿费,画廊则得到比市场价格低的作品。对于画廊或画商而言,通过笔会一方面和画家联络了感情,另一方面在商业上也降低了进价。
      添收藏 多发生在有钱而好收藏的老板那里,为了避免在市场上买到假画,往往请中间人(穴头)组织笔会,一场笔会过后通常能收藏一批作品。这些作品张张都是老板亲眼所见作画过程,因此心里踏实,不会被人说成是假的。这些年,老板们被假画弄怕了,所以,笔会为他们提供了收藏真画的可靠的途径。但是,真而不精。多数老板不懂艺术,以量取胜,因此也是乐此不疲。
      送礼物 为了给领导送礼,也是讨领导欢心,组织笔会。一场笔会过后,各级领导和当事人都各有所获,但画家的润笔费却由国家单位付出。领导懂画的也少,但一般知道画家的名头,所以只点名头,不问好坏。
      助兴致 各个行业的各种喜日节庆,开张开业,组织一场笔会,来一些画家增加一点气氛,顺便增加一点收藏,所谓的“附庸风雅”即是如此。这也是目前笔会比较普遍的借口。
   
      笔会制造了大量的宣纸垃圾
   
      不能说笔会中没有好的作品,但绝大多数是宣纸垃圾。
      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在焚香净几、静心养气、闭户独造的氛围中开笔的。笔会的创作环境则是大相径庭,它打破了一个私密的创作氛围,画家所面对的是一个公众的场合,有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有欢声笑语的声声入耳,有照相机闪光灯的不断照耀。画家在这里全然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所谓的创作也就成了一种即兴式的表演。
      无疑,笔会不具有创作的环境。同时,也远离了创作的心态,把严肃的艺术创作,演化为一种表演:
      这里没有创作的情感冲动,而是完成任务。
      这里没有构思的仔细推敲,而是随遇而安。
      这里没有立意的反复酝酿,而是一挥而就。
      这里没有画面的精心刻画,而是粗制滥造。
      笔会作品的幅面一般都比较大,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只有偷工减料,速战速决。这种大幅面的作品,往往是数人合作完成。合作之画,讲究的是配合默契,如出一人之手。但是有的笔会中的合作者彼此还互不相识,捋起袖子就上,你画一棵松,他添一株梅;你写一片山,他抹一洼水;你作一老翁,他加一美女。其中没有穿插依傍,也没有相互礼让;没有笔墨关系,也没有气韵连接。这种无“艺”无“术”的画,不是垃圾,为何?
      笔会中还有一些滥竽充数的发烧友的作品,有些还没有入门,就大胆放笔,这些人通常都顶了一个名目,混吃混喝。这些画一定是垃圾。
   
      笔会使一些美术家失身
   
      过去有“穷画家”之说,现在的“穷画家”是少之又少。人为的制造“穷画家”已经没有必要,但是过去“穷画家”的气节却不能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气节。现在一些画家已经全然忘却了应有的气节,特别是一些功成名就的画家不保晚节,“为五斗米折腰”,为笔会而四处奔走。
      笔会上最常见的是纸条子,写着各级官员的名字,画家遵此一一画过,不管你认识不认识。有的官员还直接点明题材,张三要梅花,李四要竹子,画家都得一一照办,也不管你擅长不擅长。在笔会上,画家往往是身不由己,实际上也是挺尴尬的,也是挺可怜的。
      经常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国画专业的美术家在笔会上的作品,往往令人惊叹:“他也画国画?”这种惊叹一般都不是因为所为的疑惑,而是作品的面貌严重影响到他们在人们心目中已有的形象。这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造就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连环画画家等各种专家,面对笔会的诱惑,失身于此,又为笔会增加了另外需要思考的话题。
      毕竟是术有专攻,包括笔会。确实有人善于表演,能够逢场作戏。但是多数画家并不擅长,特别是那些很少拿毛笔的非国画专业的美术家,本来基本技术就不熟练,加上那么多人的围观,所以勉强画出来的画往往是不堪入目。
      难道画家们的良知就不会对诱惑说“不”字吗?难道画家们就不怕自己那可怕的几笔贻笑后世吗?
   
      笔会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混乱
   
      笔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状况,也反映现实的艺术市场状况。笔会的存在是建立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需要经济来支撑的。因此笔会离不开经济关系。
      笔会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产物。它的盛行和泛滥,违背了目前市场化的整体趋势,透露了农业社会中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传统影响。它把市场中货币交换的原则倒退到以物易物和情感交易的层面,从而又因为这种行为影响到艺术市场的整体运作。
      规范的艺术市场,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打破了规则必然造成市场的混乱。在艺术市场中,画家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一个健全的艺术市场的建立,必定要有画家的配合。
      对于画家来说,只要作品进入市场,就有一定的价格。目前中国画通常以尺论价,但是画家进入到笔会之中,必定打破自己的价格体系,因为在笔会上索要与市场上同样的润笔费,那是没有人请他参加笔会的。无疑这就与市场发生冲突。正常情况下,一个一千元一尺的画家,在笔会上绝对得不到一千元一尺的酬劳。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互为冲突的两个市场,形成了二渠道对主渠道的冲击。(以笔会为主渠道的例外)
      这样的市场关系,也是笔会盛行和泛滥的原因之一。包括画廊业在内的人士,都把笔会作为低价收藏作品的一条途径。反过来看,这一渠道的畅通,又直接影响到画廊业的业绩。藏家都组织笔会了,谁还到画廊里买画。
      对于多数画家来说,在主渠道中可能一个月并不能卖出一张画,但是,一个月却有几场笔会。一场笔会的收入多则数万元,少则几千元或者吃顿饭喝顿酒,顺带一些小礼品。少胜于无,这是优选法则,因此许多画家对笔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无形中却毁了艺术市场。
      还也有另外的情况,一些没有市场的画家在笔会中找到了市场。一些美术圈子之外的名人,如昔日的名演员,封笔的老作家,退休的老官员,都在这里得到了自己专业范畴之外的报酬,也找回了往日的尊严。画家为这一类人造就了一个新的市场,却拱手让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笔会也影响到投资人的利益。任何规模的笔会都有一定的投入。投资到笔会之中,象投资到其他商业活动中一样,也是想取得高额的回报。因此笔会的投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得到数量多一点、质量好一点的画。
      如果得到的是一堆宣纸垃圾,那么非但没有增值的前景,眼前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
      那些投资人有时也挺可怜的,对各位画家的尊重无以复加,左一个老师长,右一个老师短,鞍前马后,迎来送往,问寒问暖,有时在感情的投资上甚至超过了超过了资金的投入。这些投资人一般都不是闲人,耽误一天的事,损失也是挺大的。
   
      笔会影响到当代中国画的面貌
   
      笔会对中国画面貌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画家们没有心力从事严肃的创作,许多人是三天前还在汕头,三天后又到了山东;三天前还住在这个宾馆,三天后又转移到那个饭店。这种辗转奔波,使画家已经无力研究艺术的问题,而是以一成不变的某个品种不断重复出现在不同的笔会上。参加笔会的心理应对能力得到了提高,“笔会画”的程序和技法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当他独处一室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创作冲动,想到的可能还是笔会中的各种交易,以及笔会中的花天酒地。
      现在的笔会是一种商业活动,或者具有联谊的性质。画家在笔会上,所遇到的创作环境、工具材料,都不可能像在自己的画室那样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创作心态,决定了笔会画都是应景之作。因此笔会的作品不能与严肃的创作相比。
      但是笔会的作品在离开了笔会的现场之后,并没有一个笔会的标记,那么这些应景之作所反映出的水准和面貌势必要影响到社会对画家以及对中国画的认知。由此推论,商业性或联谊性的笔会,其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艺术中来。
      笔会是一个高产的中国画生产场所。经过近20年的笔会的累积,全国各地的笔会作品数量惊人。有许多画家参加笔会的作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创作的数量。这种在不同场所画的几乎是相同的画,以很大的数量存于各级政府机关、公司企业、宾馆饭店以及私人手中。有的藏家在经过一定的结累之后,往往以出版藏画集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收藏成果,结果是张三藏画集中的某家的画和李四藏画集中的某家的画大致相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花王、牡丹王、鸡王、鸭王等各种王的大作。这是当代中国画的一种比较抢眼的景象。或许当代中国画的面貌可能不是如此,但是笔会制造了一个另外的国画世界,这一世界的景象深深存在于各级官员和老板的印象之中,以为国画就是如此。
      不能忽视笔会势力的影响力,这些笔会画家们上通政要,下及老板,有的还走出国门,就其数量和影响力而言,数十年后,笔会作品必定影响到后人对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的中国画的认知。因为后世的美术史家是无力判断笔会作品和严肃的创作之间的区别,或许有可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那么今天的笔会就是创造来日的美术史,那我们如何向历史负责。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