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视点


非常观点:文学进入消费时代了吗?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04-10-25   阅读1969次

     “消费时代的文学与艺术理想”
   
      在这个消费兴起的时代,文学与艺术以其本能的敏感,表达着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景观。文学与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从生产、传播到阅读都消费化了。有人欢呼,但更多的人产生了忧虑:文学与艺术成为消费品,还有没有能力影响受众的精神价值选择,文学与艺术在消费时代又将如何开掘自己新的生存空间呢?。
   
      文学是否进入了消费时代
   
      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认为,消费很显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消费时代的文学特征已经非常明确。李洁非(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评论家)承认中国进入一个消费时代,但对中国文学是否也进入了消费时代产生质疑。他指出,从本质上说,我们从事文学的工作者,直到目前,基本上都还是国家雇员。国家文学的本质一天不改变,文学工作者国家雇员的身份一天不改变,中国文学就不是真正的市场化文学。对于作家国家雇员的身份没有改变,市场化就一定可疑的观点,谢有顺(广东省作家协会青年评论家)不赞同。他认为,现在市场上身份动荡比较大的反而是国家雇员,国家雇员的身份不等于说不能让他成为市场的宠儿,这里没有严重的冲突。中国未必真正进入了消费社会,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产生消费性的写作潮流。张柠(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客座副研究员)则把今日中国看作是一个“局部消费时代”,就像五四是一个“局部启蒙时代”一样;绝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进入消费时代,就像当年他们没有进入启蒙时代一样。只有一些文化中心城市正在为消费煽风点火。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消费,就像现代工业对农业资源的耗费一样,正在抽空人们的想象。
     
     市场会不会弄“脏”文学艺术
   
      有一些学者对于消费浪潮对文学的影响持乐观态度。李洁非认为,长久以来,当代文学存在一个很深的“积弊”。读者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读作品似乎不是直接地感觉或感受,而是首先找各种理由。根本原因是以往国家意识形态似乎赋予批评家一种超越个体阅读、感受、审美体验之上的价值判断的特权,不但批评家是这样,有的作家也是这样。一代代作家,哪一茬不是凭借着一种理念、一种理论或者是一种主义支撑、冒头。这一“积弊”是造成大众文学审美疲倦的根源。这是西方文学模式,或者准确地讲,是对西方文学模式片面理解的一种结果。在国家文学现象下,自由的审美是被拒绝的,慢慢的,一般读者与文学越来越疏远。其实,阅读是不需要理由的,阅读也不应该被指定怎样读,被指定读什么。他断言,这一“积弊”将被市场文学所驱除,读者会再次成为决定者,而不是被决定者。
   
      另外,李洁非又指出,文学不会被市场“弄脏”。现在对市场文学的担心,来自于对它的误解和猜忌。很多人假定市场文学就是一种商业的惟利是图的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文人被抛入市场,靠笔为生,其中固然出现了“鸳鸯蝴蝶派”、武侠文学等,这些东西固然是市场文学自然要形成的一种产物,但也正是在市场文学的条件下,出现了现代文学中丰富的文学流派,连革命文学、红色文学都是市场文学的产物。现阶段的市场文学只能表现出片面性,表现出跛足性,而市场文学的面貌和能量并没有真正被释放出来。不用担心,除非文学不被真正推向市场,一旦这样做了,市场文学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单方面的平庸和单方面的浅薄。群众的文学消费需求也肯定不仅仅是下半身、搞笑、无厘头。文学真正的市场需求,或者说文学与市场间真正的关系,某些方面尚处在被遮蔽状态,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学真正走向市场之前一种畸形的东西。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消费时代的到来,只不过是增加了文学的用武之地。他写道,消费时代的到来冲垮了许多古老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习俗和阅读方式。它迫使文学调整自身的节奏和表达。然而,文学理想是超越时代之上的因素,它本身就是人类理想,所以才有那样古老的传统,才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什么纯文学,在不同时代,文学肯定会受到不同理念的冲击,但不管人们以生产方式还是以媒介交往方式来界定其社会特征,以物质或功能的消费还是以符号和意义的消费区分时代,都不会改变文学的某些基本特质:文学是社会情感和欲望的表现,是社会日常生活的一份记录。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领略到的不仅是修辞、想象和各种表达手段,还能窥见文本以外的社会情绪。
   
      也有的学者对此满怀忧虑。陈福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道出了他对文学的隐忧:“现在有一种普遍倾向是强调文学的消费性,强调文学作品作为商品的属性。这一点无疑具有它的合理性。然而这个合理性是有限度有边界的,它不可能成为理解文学的一个‘全称肯定’。我一直相信,一个民族在其精神生长过程中,始终要面对和处理一些不能被大众文化所认可和所消费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其它的生产领域里是不能被保留的。这样的因素乃是人类精神生长独异性、丰富性、多样性的前提。文学作为人类精神自我描述的方式,是保留、收藏上述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当下,大量的文学写作正在按照文化工业的逻辑推进,有如一个产品,通过精心的策划设计,在流水线上无限地复制。但是文学必须要保留和保护那些不能被通约、不能被复制的因素。假如消费时代的文学确实存在某种隐忧的话,我认为,过度的无边界的消费,将会对那些个别的、不能被历史整除的独异因素构成致命的损害,这是需要谨慎面对的。”
   
      文学艺术在消费时代的特征
   
      当下,文学与艺术都在试图成为消费时代的一部分。王干指出了不太引人注意的三种消费化文学类型。第一种是主旋律作品。以往非常严肃的主旋律作品也采用消费化的文学模式、艺术模式,他认为,这样更能贴近观众的观赏和阅读,是一个进步。第二种是热闹的美女作家写作。许多所谓的美女作家,为了版税,把文学带入市场化消费渠道。第三种是被消费化的乡村文学。当大家普遍厌倦城市模式、城市欲望的时候,写一篇关于乡村风情、乡村朴实生活的作品,也会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这其实也是迎合消费理念。
   
      谢有顺则分析了当前的三种文学关系。一是文学与媒体的关系。正是现代媒体在中国的崛起,最终导致文学全面进入了消费领域。尽管许多时候,媒体的介入,容易对文学形成新的商业操纵力量,但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媒体是具有“解放的潜能”的——今天的中国文学,多一种解放的力量,显然不是坏事情。二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叙事开始向日常生活撤退,日常生活在小说中的书写地位开始合法化。精致、复杂的生活细节描写,以及把生活艺术化和仪式化,已成为新一代作家惯用的策略。而抹平日常生活与艺术虚构之间的界限,正是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三是文学与意义符号的关系。在消费社会,往往并不是消费产品本身,而是在消费产品的能指系统。如读者买一本小说,几乎都被附着于这部小说上的宣传用语——这就是符号和意义——所左右。最终,这些符号和意义会暗中改变小说的价值。以上这一切,正是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学景象,很难用一种固有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它。 陈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指出了美术在消费时代世俗化的形式特征。一是市场经济的介入使美术作品进入市场,画家不得不根据买方的需要进行创作,同时出现了大量的行画,这样带来的后果是美术作品庸俗化。二是大量的主题意义的作品被消解了。
   
      消费时代文学艺术的生存之路
   
      作家和评论家们纷纷探寻着文学与艺术的生存空间。安妮宝贝(畅销书作家)以边缘写作者的身份,从创作者的经历和角度出发,认为创作者可持有以下立场:一是创作者应保持作品市场性与艺术性的均衡结合。二是创作者应保持与外界的疏离感及协调能力。这里所说的外界包括评论界、媒体、出版商及市场。三是创作者应保持自身的人格修行与完整。四是作品应首先对作者本人的内心起作用,然后才能对别人的内心起作用。写作是一次内心的摆渡——让写作者的记忆、幻觉和反省从此岸到彼岸。畅销书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群的精神需求,又体现作者纯粹、坚定的内心,从而成为不同类型读者之间精神交汇的一个神秘结合体。
   
      李修文(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认为,作为一个写作者,没有一个文学的创作行为不是针对理想的。如果说我们内心有敬畏,敬畏的到底是什么?有一种作家,可能更在乎的是美,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纯粹的美感,产生了跟理想同等的作用,文学一直都不缺乏这种传统。区分不同的作家,应针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不同感受,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系。在此意义上,我觉得,我对书写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乐趣更大。能不能被商品化姑且不论,彻底的顽固的艺术是存在的。
   
      陈醉热情地鼓励艺术家,应该执著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尤其是绘画,没有艺术感受,画出来的东西是很空的,希望能把生活激动你的部分表达出来,你必然能够激动社会上一部分观众,只要你不断给人以激动,那你必然给历史留下激动。当你不断给历史留下激动的时候,大师也就出现了。
   
      张柠则站在全球化背景下反视中国文学,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的标识(抒情和叙事),本来无法进入消费领域。但它借助于现代工业手段像印刷复制、音像、电子等进入了消费。它为现代文化消费提供原料,也就是为文化加工业提供半成品。在国内市场上,文学以“农副产品”的形式进入了中国的“农贸市场”,它把文学生产的使用价值转换成交换价值进入消费领域。在国际市场上,情况恰恰相反,我们进口了大量的“文化洋垃圾”,通过盗版碟的形式在广为传播。于是,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作家,正在为国际文化生产市场提供想象性原料。这使得欠发达国家及其文化从根本上与消费无关,永远处于原料生产的地位。艺术理想不是抽象的。“全球化文化共享时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当我们的“生产性想象”变成国际市场的“消费性想象”的时候,艺术理想就成了一个讽刺。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