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 >> 文章内容


20世纪影响中国青年的10个人物


时间:2006-3-30   阅读1192次

     ■年代:20世纪初
   
   
    ■人物搜索/这期间中国的能人智士辈出,其中有提倡新学、鼓吹维新的唐才常,有“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主义”的梁启超,有大教育家蔡元培,有“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而这其中,最让人广为传诵的却要数孙中山。
   
   
    ■代表人物/孙中山
   
   
    1905年,还算是青年的孙中山做了一件大事———发起成立同盟会。如果没有1905年的这件大事,或许1911年的胜利还要推迟,清朝的“国运”还要绵延一些年头。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抵达日本东京,同黄兴首次见面。他建议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各个革命小团体联合起来,得到了黄兴的赞同。28日,他又同陈天华、宋教仁晤谈,强调了联合的重要性。
    1905年7月30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天,来自中国10个省的革命志士聚集于黑龙会会所,商讨发起新的革命团体。孙中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朱执信等70余人与会。
    孙中山在长篇讲话中提议将分散的革命力量组成一个大团体,协力反清。关于新团体的名称,他说,革命的目标不专在排满,还要反对君主专制,创建共和,因此叫“中国革命同盟会”。
    商讨结果,大家认为使用“革命”字样对组织的活动不利,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
    大会还接受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掳、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纲领。为实现这一纲领,孙中山领着与会者一一在小房间内同举右手向天盟誓:“矢志矢忠,有始有卒、如或逾此,任处处罚。”
    宣誓完毕,孙中山向会员们祝贺道:“为君等庆贺,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有意思的是,会员们正要离开会场时,室内后墙的木板突然塌倒,声如裂帛。孙中山幽默地说:“此
    乃颠覆满之预兆!”众人兴奋地鼓掌欢呼。果然,不出几年,清王朝真被颠覆。
   
   
   
    ■年代:20世纪20年代
   
   
    ■人物搜索/这期间有青年农民领导者曲诗文,有武昌起义的临时指挥吴兆麟,有“航空救国”第一人的冯如,有“打富济贫”的白朗,有开展“文学革命”的青年导师陈独秀,有倡导文学改良运动的胡适,有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李大钊等。
   
   
    ■代表人物/鲁迅
   
   
    有的人无论干什么,都注定会成为“大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
    1906年,才二十多岁,还未取笔名叫“鲁迅”的周树人就和顾琅一起出版过一部《中国矿产志》震动学界,该书被清政府农商部和学部定为国民必读书。要不是后来立志以文疗救民魂,周树人或许会成为一个大科学家。
    假设毕竟是假设,鲁迅最终以大作家名世。作为作家,他似乎大器晚成,直到1918年5月才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这是一篇划时代的作品。从形式上,它是中国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仅此即堪当现代文学史的里程碑。但它的意义更主要是在思想史上。小说中的主人公“狂人”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将一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归结为“吃人”的历史,真可谓一针见血。难怪人们公认鲁迅在文学家外是一个思想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除了《狂人日记》,鲁迅还写了《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小说名篇,无不笔锋如戟。他的散文冷峻如铁,杂文更被称为投枪匕首。总之,鲁迅是个硬骨头的战士。
    在经历了造神和毁神的年代之后,鲁迅至今仍是本世纪最受尊崇的文化伟人。
   
    ■20世纪30年代
   
   
    ■人物搜索/有亲赴苏俄真实了解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瞿秋白,有为革命鼓与呼的郭沫若、蔡和森、恽代英,有在黄埔军校团结广大师生的周恩来,还有北伐名将叶挺等,他们以青春的绚丽,照亮了这个属于他们的年代。
   
   
    ■代表人物/毛泽东
   
   
    1927年的历史是年轻的共产党人们流血和反抗的历史:“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七·一五”政变,无数的革命者倒在了血泊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次又一次的反抗高扬着革命的红旗和信念。
    在这所有的反抗中,毛泽东是最为成功的反抗者。
    还在大革命最后失败之前,他就多次提出要武装“上山”。八七会议后,主持工作的瞿秋白要他留在中央,他毅然表示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去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秋收起义部队攻打城市的计划受挫后,
    他又果断地提出要把革命的重心转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
    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向湘赣两省交界的井冈山进军。这绝不只是一次小股部队的寻常运动,而是历史性的大转折。须知,在当时共产党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思想中,革命只有城市起义一种模式,而且是惟一被视为正确的模式。
    毛泽东既具有把握中国国情的智慧,更有开创新的革命模式的胆识。就在进军井冈山的途中,他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解决了建军的一个关键问题———支部建在连上,党绝对指挥枪。此后,他又提出了后来逐渐完善的新型军队的纪律原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7年10月,他真的和井冈山上的绿林好汉王佐、袁文才结交成了朋友,进驻井冈山的中心茨坪,开始建立中国革命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从此迈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第一步。
    从这第一步走下去,革命从农村又走进了城市,毛泽东走上了天安门城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人物搜索/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派往西藏的第一位使者刘曼卿,代表中国首次出战奥运会的刘长春,因为《义勇军进行曲》而成了民族魂象征的聂耳等。
   
   
    ■代表人物/巴金
    因为长篇小说《家》的出版,1931年的中国文坛有“家之年”之称。《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在《家》中,巴金以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了“五四”时期一个正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展开描写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觉新本与表妹梅芬恋爱,但姨妈反对,加上两人八字不合,不能相配。最后由父亲用抓阄之法,决定他与不相识的瑞珏结婚。这样,恋爱三方陷入痛苦之中。
    觉民、觉慧比大哥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也更具反抗精神。觉民不服从高老太爷的指婚,逃婚在外,与志同道合的表妹琴自由恋爱,取得了胜利,觉慧爱上了纯洁善良的丫头鸣凤,而高老太爷却将鸣凤送给60岁的豪绅冯乐“做小”。鸣凤投湖自杀。从此,觉慧更加仇恨这个家庭,萌发了离家出走当家庭“叛徒”的思想。
    巴金实际是在他的时代改写了《红楼梦》的故事:将贾宝玉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的故事一分为三———觉新与梅芬、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
    这个新《红楼梦》故事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推崇,从而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年代:20世纪50年代
   
   
    ■人物搜索/陈毅重振新四军雄风,王莹白宫演戏增进中美友谊,张思德死得比泰山重,贺敬之传唱“白毛女”,参加国际军事法庭诉讼向哲浚不辱使命,刘胡兰舍身取义,董存瑞挺身炸碉堡等可歌可泣。
   
   
    ■代表人物/江竹筠
    江竹筠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一说到“江姐”,全中国知道的人就太多了。
    因为著名长篇小说《红岩》,因为电影《烈火中永生》,因为歌剧《江姐》,因为歌曲《红梅赞》和《绣红旗》,“江姐”无人不晓,她的本名江竹筠倒被人们忘了。
    江竹筠1939年入党。1943年5月,党组织安排她与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假扮夫妻,建立党的秘密机关。1945年夏,她和彭咏梧结婚。婚后,她作为丈夫的助手,主要负责守护党的机
    关和与市外组织的联络。
    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川东武装暴动中牺牲。江竹筠继承丈夫的遗志,坚决要求到川东去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党组织批准了她的请求,派她到中共万县县委工作,她的公开身份是万县法院会计室职员。
    1948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冉益智———《红岩》中的甫志高———被捕叛变,供出了她的身份。
    在重庆的渣滓洞监狱,江竹筠如《红岩》中所描写的那样,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受尽酷刑而不屈。她的气节深受难友们的敬佩,大家都尊敬地叫她“江姐”。
    1949年11月,国民党特务撤退之前对狱中的革命志士进行集体屠杀,江竹筠与战友们一起牺牲,牺牲在革命运动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之后。
    在给彭咏梧的前妻谭竹安的信中,她这样托付后事:“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信中的“云儿”即她的儿子彭云。
    “江姐”已成了人们心中所有经受监狱考验的革命者的化身!
   
      ■年代:20世纪60年代
   
      ■人物搜索/郝建秀创造细纱新法,胡耀邦“团干”风范影响至深,陈镜开首次打破世界纪录,“两弹”元勋邓稼先。
   
      ■代表人物/吴运铎
   
      吴运铎,国人中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是的,他是个身残志坚的传奇人物。
   
      年初,他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由工人出版社出版。从这本书中,人们对他的事迹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他是个兵工专家,历任共产党的子弹厂厂长、炮弹厂厂长、兵工厂厂长等职务,解放后任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副总工程师。在十几年的兵工生涯中,他的身体被炸药炸得支离破碎,严重致残。但他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和对人民无限的忠诚,一次次战胜死亡的威胁。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他也一直坚持学习、写作和科学实验。他的人生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他的这本书打动了无数读者,连印了5次也供不应求,许多人将其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人们称之为“生活的教科书”,意为从中能汲取到宝贵的人生经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过来人大都承认,吴运铎和他的《把一切献给党》深深地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观。
   
      
   
      ■年代:20世纪70年代
   
      ■人物搜索/推军马救列车的欧阳海,不怕苦不怕死的好战士王杰,勇于捍卫真理的遇罗克等。
   
      ■代表人物/雷锋
   
      一个身高不到1.6米的解放军战士,长着一张永远长不大的娃娃脸、脸上绽放着永远温暖灿烂的微笑。这就是雷锋,嵌刻在亿万中国人第一印象中的雷锋。
   
      在共和国五十年众多的英模人物中,雷锋无疑是最为人知、最深入人心、影响最深远的“第一英模”。
   
      对于他的事迹,国人大都耳熟能详:他当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运输兵,干一行爱一行,是一颗默默的螺丝钉;他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捐钱给公社、给灾区,到建设工地义务劳动,风雨夜陪送带孩子的妇女回家,在车上给老人、妇女和孩子让座,等等。人们将他的事迹极凝炼地概括为三个字:“做好事!”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指挥助手倒车时,一根木桩被刮倒,正好击中了他的太阳穴。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报道他的事迹时,许多媒体将他誉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3年3月,《中国青年》杂志编辑出版《雷锋专辑》,毛泽东为该专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学习雷锋活动。此后二三十年,学雷锋活动长盛不衰。《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也成了那些年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作为著名格言,几乎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把自己身边做好事的人称为“活雷锋”。前两年,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雷锋永远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一个值得回味和憧憬的理想。
   
      
   
      ■年代:20世纪80年代
   
      ■人物搜索/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李月华:人民的好医生;吕玉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史玉峰坚持真理,不怕牺牲;潘多:中华女性登上珠峰的第一人;陈冲:百花最佳女主角。
   
      ■代表人物/陈景润
   
      这一年春节过后上班的头一天,陈景润将一叠手稿交给了中科院数学所的李书记,说:“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
   
      这一叠手稿就是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后来众所周知的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作为这篇论文的结论的定理后来被誉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得到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其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坦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校印,他们读到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即要求暂停付印,并在这部书里以“陈氏定理”为题专门加了一章。他们称这一定理为“光辉的顶点”。国外的其他数学出版物也纷纷称赞陈景的这一工作为“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
   
      在中国正经历“文革”浩劫、科学和教育饱受摧残、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陈氏定理”这样的世界成果居然能够诞生,无疑是个奇迹,同时也为中国人大大地挣了一回面子。
   
      其实,早在1966年5月的《科学通报》上,陈景润就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但由于他的证明不够简化,长达200多页,所以他只宣布了结果,而未公布他的证明。国际上也因此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他的结论。
   
      不久,“文革”爆发。作为“白专道路的典型”,陈景润也受到了冲击。此后,他的研究环境极度恶化———在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里,没有桌子,没有电灯,他点着煤油灯,在床板上悄悄地继续着他的攀登,写下了两大麻袋草稿。当他完成这一研究后,已全身是病,生命垂危。
   
      毛泽东在内参上看到新华社记者写的关于陈景润的报道后,立即指示送医院救治。这一次,陈景润在医院住了一年才捡回生命。
   
      在他住院期间,周恩来亲自指定他作为四届人大的代表。
   
      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著名作家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从此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春天”里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
   
      
   
      ■年代:20世纪90年代
   
      ■人物搜索/朗平“五连冠”的主攻手,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许海峰搏出首枚奥运金牌,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崔健等。
   
      ■代表人物/张海迪
   
      张海迪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全国典型。在她之后,虽然也推出了众多的英模,但影响远不能与她同日而语。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作出“向张海迪学习”的决定。在此之前,《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她的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和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她的事迹因此为世人所熟悉。短短一个月时间,她本人即收到2000多封读者来信。
   
      她五岁时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但她身残志坚,自学了英、日、德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资料和著作,还自学了医疗知识及针灸技术,为农村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
   
      当时的许多青年正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中寻找信仰,所以,张海迪作为“正确人生观”的典型受到了极高的重视。邓小平专门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这个题词实际上将张海迪当做了“四有新人”的表率。
   
      成了典型的张海迪并未失去她的个性。她坚持留住了那一头不为当时的某些领导人喜欢的美丽长发,她不讳言自己曾经软弱服过安眠药企图自杀,她谢绝了组织安排的团省委副书记职位而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后来,她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创作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和散文集《生命的追问》,两书均引起较大反响。
   
      作为人类生命意志坚强的象征,无论再时过境迁,张海迪不会“过时”。
   
      
   
      ■年代:20世纪末
   
      ■人物搜索/求伯君在中国民族软件业写下光辉一页,巩俐扬威威尼斯,见义勇为徐洪刚永留心中,极盛而衰“巨人”史玉柱,打假英雄王海。
   
      ■代表人物/陈章良
   
      1991年,中国科学界和青年界有一桩不小的喜事,这就是年轻的北大教授陈章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此奖也叫贾乌德·侯赛因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必须在自然科学研究和新学科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年龄不得超过35岁。陈章良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的惟一。
   
      陈章良的求学经历颇为传奇。他出生在福建沿海一个小村,父母只字不识。他9岁才上学,此后连连跳级,1979年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83年竟考取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和医学部的研究生。初到美国,与来自世界各国名校的学生相比,他“先天不足”,英语尤有差距。但短短的三四年后,他就在植物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由于这两项成果,他被两次邀请参加“高登国际会议”(该会议是展示美国生命科学发展最高成就的重要会议),并在会上作专题报告,撰写研究综述,从而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
   
      1987年6月,陈章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8月,他回到国内,北京大学破格晋升他为生物系副教授。
   
      在改革开放后出国的这一代留学生中,学有所成后主动回国效力的,陈章良肯定不是第一人,但作为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他可算是最早回来的之一。因此,他的回国备受各方关注,对带动其他海外学子回国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回到北京大学后,陈章良继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他获奖后,当时的国家副主席王震代表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向他表示祝贺。团中央、全国青联也专门为他举行了庆贺会。
   
      1992年,陈章良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1994年12月,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全球百位青年才俊”,他作为亚洲地区惟一的科学家入选。现在,陈章良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