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 >> 文章内容


谈谈“在高考招生中存在的省际不公”的问题


来源:强国论坛   作者:蔡力霜   时间:2006-7-29   阅读1493次

    谈谈“在高考招生中存在的省际不公”的问题 到底有多不公平
   
    应该说要搞清这个问题比较难,主要是因为“不透明”,而且有关数据不好比较。
    但有三点可以肯定:
    第一,湖北考生考北京大学的难度,是北京人的25倍。这个数字是根据招生数和总人口之比计算的:北大在京招生人数是湖北的5倍,而湖北人口是北京的5倍,两者相乘为25倍。像山东、河南 、湖南等“被歧视省”(我实在找不到其它词,姑且用之)考生进北大更难。最新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2006年北大清华计划在全国招生5310人,其中在北京招生650人,占12.24%,而北京市只有1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还有其它几个被优待省市如上海、天津所占指标也比一般的省市多,减掉这些省市的指标后,像鲁豫湘鄂川冀赣陕浙黑桂等籍的考生进北大清华到底比北京考生难多少倍,敬请各位懂数学的算算。
    第二,二本以上、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以下批次,被歧视省的考生不止难25倍!
    很多“专家”借口不是一张试卷、难易不同、阅卷标准不同,说各省分数没有可比性,作为25年教龄的高中老师,我可以负责地说:不可比的悬殊不会超过30分,而且还不知道到底是谁的试卷更难、谁阅卷更严,按常理推测,也应该是升学竞争更激烈的省吧。何况有各省的二本以上各批次的升学比例为证呢?
    一般认为,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大约高于北京天津等地100分。
    100分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以为对相当多的学生甚至可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100分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很多学生即使勤奋复读十年,也无法多考100分!因为高考竞争不仅是勤奋、时间的竞争,更是智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体力等等综合素质的竞争,——而且后者在高分段更显得重要!在大学扩招前,我有很多智力中等的学生,复读了六七年,读文科的学生除数学书外,所有的书都能背诵了,但就是不能多考二三十分甚至几分以达到当年的专科录取分数线!
    客观地说,能够考入北大清华的北京考生,都是北京考生中的优秀者,他们进北大清华的分数,不会低于外省考生100分,所以完全可以说:如果外省考生进北大清华的难度是北京人的25倍,那么,外省考生进二本以上批次大学的难度,就远远不止北京考生的25倍!
    到底难多少倍?我的意思是:无法计算,不可估量!
    其理由是:如果以750分的总分计,学生考及格即450分比较容易,只要勤奋一点就基本上能达到。上500分就难了,500分尤其600分往上,每多考一分,就更要依靠智力、心理素质等难以更改的因素,其难度系数应该是呈等比数列地增加,即越来越难,这就是所谓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考450分的考生,即使他再复读三年,少数甚至半数左右也考不到550分;考了550分的考生,再复读三年,则多数考不到650分;而考了650分的考生,即使再复读三十年,也绝对没有考750分的满分的可能。
    但北京学生上了440分就有二本以上的大学读,被歧视省却即使考了540也未必读得上二本,而读三本、专科又比读二本差很多很多,以至无法比——比如各地教育局就一般不把三本专科的录取人数纳入中学评比。
    还有,由于升学机会少得多,被歧视省的学生学习和高考时压力太大,而压力太大势必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考分。就是说,北京等地的考生在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的情况下,更容易考450分。
    第三,假如没有这种不公平,就是把京津沪辽等省市多占的指标还给他们,那么,这些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整体降低五十分左右,其考生所读的大学就刚好上升一个批次,也就是读三本的可以读二本,读二本的可以读重本,读重本的很多可以读北大清华……
   
    其危害到底有多大
   
    首先,年复一年地损害了被歧视省的几百万学子的权益、人权,使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其次是对整个中国的教育都有严重影响。大学教育自不必说,我只说中学教育。因为指标少,被歧视省的学子学业负担太重;由于竞争太激烈,升学无望,很多学生到高中就完全放弃学习,这已使被歧视省的非重点高中举步维艰。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高中毕业300多学生,但应届生上二本线的很难有5 人,而很多中学一个都没有。而对被优待省市如北京,由于近十几年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长期过低,让一个个高考不及格的学生读师院当上中小学老师,也使北京一些普通中小学的青年师资水平整体走低。
    很多无形的损失更可怕。
    一、被歧视省的考生大部分来自农业大省,他们的父母更有可能是被拖欠了工资的农民工、面临矿难的矿工、看不起病的患者,他们都更有可能经历了多年上学难的痛苦,而今,仅仅因为有关部门的高考招生政策,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为解决上学难所做的努力,还有打工、下矿井、有病硬挺等等努力,一下子就基本上成为徒劳:因为他们及其家长的人生目标也许就是考上个如意的大学来改变命运,但他们上北大的难度,是北京人的25倍,他们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天津上海要高大约100分!
    ——这就严重违背了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宗旨,甚至可能会让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诬蔑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全是假的,“解决农民子女就学难、升学难”、“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等等完全是骗人。
    二、在“德育”方面,可以说是摧毁了一代青年甚至几代青年(包括被优待省市的青年)在社会主义中国追求公平的信心和理念!——遭受如此不公平待遇的学子们竟然沉默了十几年就是一个证明(虽然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被“专家”们蒙蔽了)。
    我有一个同事,他虽然承认在古、今、中、外的高考和科举考试中都找不到此等例子,但却同时认为作为一个“中国特色”,还是有其合理性。我在和他争论未果后请他看本文,没想到他看后竟然说:“你这文章无可辩驳,要辩驳只能说明我是无赖;政府看到这篇文章后应该立即解决,否则只能说明政府是无赖!”
    三、综上所述,如果这个问题在2006年的高考招生中还不解决,就可能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难
   
    解决这件事无比简单!既不需要统一阅卷、统一录取分数线,也不需要等待“户籍改革”,等待高校的什么改革,只是需要良心、公正,还有透明!
    并且只要政府下决心,即使今年的招生方案已经确定,也可以在十天之内更改并确定新方案!
    方法仅仅是:统一按各省的考生比例和人口比例来确定各省市各批次的招生指标,特别是二本以上批次的指标,特别是部属高校的指标,即“全国各批次招生数÷全国考生数×某省考生数=该省各批次的招生指标”,“全国各批次招生数÷全国总人口×某省总人口=该省各批次的招生指标”。两个指标可以五五开、六四开,也可以七三开,这就兼顾了各省的考生的利益,——不管他们所在省的基础教育发不发达。
    (今年中国政法大学是按人口比例定各省指标,看来其校长是一个有良心的全国人大代表,更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向他致敬!虽然我不懂为什么该大学没考虑考生比例)
   
    这个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主要原因
   
    如此荒诞,危害如此大,却又如此容易解决的事情,竟然拖了一二十年,不但没有循序渐进地被解决,反而“循序渐退”地越来越严重了。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一些所谓的校长、“专家”的别有用心的欺骗。我这里简单地批驳一下他们的“歪理”。
    歪理一,因为不能统一阅卷,分省阅卷时各省的评分标准无法统一,所以无法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于是就只有分省定指标了。
    ——这本来没错。问题是:要分省定指标,各省指标的差距就必须大得离奇吗?!
    不能搞几个“统一"和分省定指标其实完全没有必然的关系,更不能决定各省的指标可以随心所欲地乱定。只要按上述方法确定了各省各批次的指标,就不必管北京试卷更难,而山东试卷更容易了,也不必担心河南老师“放松阅卷评分标准”了,各省的“学习尖子”、优秀人才也绝对能进北大清华了。
    歪理二,全国重点大学用的是国家财政,但是所在地地方政府也有投资。这些重点大学还要占用当地城市公共资源,如用地、用电等。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反驳:二本以上大学(更不用说全国重点大学)本来就是全国人民公共的福利,完全不需要也不应该要地方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要挟要借此“受益”的时候;第二,国家的投入是前提和主体,地方财政的少量投入只是近些年的事;第三,是历史上的“计划经济”使各省贫富不均,即使国家早10年反哺农业,这些农业大省也不至于如此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自己的地方院校;四,以前根本没有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之分,两者的剥离和分配即使今天还是“计划”说了算,这就是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地方财政”。
    比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主要招收北京考生的所谓的“地方大学”,它们是不是在没有“地方财政”之说时,由国家财政出资建的?怎么一夜之间,当年国家出资建在北京的大学竟然就几乎都成了北京人口袋里的私有财产?!那么故宫呢?颐和园呢?八达岭长城呢?
    说地方院校可以向当地考生倾斜完全就是不顾历史和国情,更不用说全国重点大学可以向所在地倾斜!
    特别是,外省人到北京读书,用地用电用水,乘车打电话,还有吃饭穿衣旅游,每一项都出了钱,这为北京解决了无数就业岗位,为北京财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国家财政出钱让北京人赚钱,这是湖南人河南人找不到的机会啊!联合国建在纽约,诚实的美国人就从来不说自己吃了亏!
    歪理三,北京上海的大学更多。
    湖北的大学也不少,但湖北的录取分数线一直不低;中国的县级以下城镇几乎没有大学,那县城以下城镇人民的子女就没有大学读了?农民的子女就更没有大学读了?!
    是农民帮共产党夺得政权,是农民养大了新中国的工业,山东、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北京的哪一所大学的哪一块砖瓦,没有渗透各省农民的血和汗?建国后还把这么多大学和首钢等工厂“计划”在北京等大城市,绝不仅仅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子孙更容易读大学和就业吧?——我们不能错上加错了。
    北京大学是庚子赔款建的,庚子赔款属于全中国人吧?北京大学从知名教授到校长,有几个纯北京人?怎么外省人考北大清华,比北京人难25倍呢?
    歪理四,北京生源更好,好像北京学生的“素质”足以弥补“分数”的差异。 这话大概是讲城市人比农村人的素质高,那北京的孩子一定比南京武汉青岛的素质高吗?中国目前人口的整体素质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而不是北京和上海,深圳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怎么一样很高?——且不说外省的农村子弟更纯朴、更能吃苦耐劳等等素质。
    歪理五,说北京搞的是素质教育,外省搞的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根本就不是一对矛盾,二者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退一万步讲,即使这些省的素质教育差一点,也完全是因为这些省的指标多年太少,师生竞争压力太大,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应试,这都是“省际歧视”之罪,他们怎么把因和果颠倒呢?!
    政策都是北京人制定的,高素质的北京人既然想不出一个比高考更好的筛选人才的方法,又不敢公开地承认"我就是要以国家的权力为我们北京人谋私利"、"我就是不遵守我制定的游戏规则",又何必毫无素质地提"素质"二字呢?
    歪理六,北京、上海就业困难。
    目前中国还有比北京、上海就业机会更多的大城市吗? 只有外省人到北京上海打工的,北京上海人到外省打工的有几个?
    其实,北京上海人更富有,更神通广大,他们的子女不读书,一般也能有一份令外省人羡慕的工作,他们多花几万元读三本也无所谓。而很多外省人尤其是农家弟子举债读书,目的就是考个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但读了三本专科找不到工作就几乎等于白读,这不是 努力地“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努力地制造“弱势群体”吗?
    歪理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问题是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很公平啊!
    总不能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就要有意地竭力地去制造“绝对的不公平”吧?
    歪理八,实现公平有一个过程,要等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后,等到……反正不能“突变”。
    对千百万考生来说,高考公平只有一年一度的“一次”,而且将要影响他们一生!
    再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21年了,高考考试改革和招生改革等也不知道说了多少年,但迄今为止都改了什么?——要等,等到哪一年呢?这不是哄小孩儿吗?今年,一些高校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我以为,凭现在某些大学校长的道德素质,只会扩大这种不公!
    搞突变确实是会引起一些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是什么呢?不突变,如前面所讲,负面影响更大啊,比如说,这些省的大中学生及其家长一旦觉醒过来并集体维权怎么办?
    今年高考前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一个“过程”,留到明年甚至“将来”呢?
    歪理九,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资源有限”。
    正因为教育资源有限,我们就更应该公平地分享它。——何况我们极容易做到很公平呢?
    歪理十,“当前对高考招生的不同看法,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搞突变会引起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怕北京等多年被优待省市的考生和家长不满吧。
    贪官也有自己的想法、利益诉求和不满,关键是他的利益诉求和不满是不是合理、正当。
    怕被出奇地优待了一二十年的省市的考生和家长不满,怎么就不怕被出奇地歧视了一二十年的省市的考生和家长不满呢?欺负他们省没有男子汉吗?不要忘了,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山东可是出元帅将军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地段啊!(说明:如编辑认为打横线的文字太尖锐,可不要;编辑还可对其它文字作“柔和处理”)
    何况到底谁完全有理由不满,谁完全没有理由不满呢?
    每一个改革都会影响到一些既得利益者,即使打击犯罪也是如此。我们总不能因此不改革,甚至不打击犯罪吧?
    退一万步讲,即使考虑到一下子拿去北京上海等地那么多指标有难度,也应该只是多分配给北京上海等地三本和专科的指标,而二本绝不应对任何地区倾斜,更不要说重本!
   
    这个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次要原因
   
    第一,很多人低估了中央政府“执政为民”的诚意、信心和能力。
    我是充分相信中央政府“执政为民”的诚意、信心和能力的。政府和媒体反复强调"人权"、"民主"、"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而且确实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温总理在2006年“两会”后答记者问时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最痛心的是三年工作中还没能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和安全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他还要求人民合法地反映问题。
    我以为,“在高考招生中存在的省际不公”这个“上学难”方面的问题,专业性较强,加上那些校长专家的蒙骗,总理还不知道问题的真相,才至今没有解决。我相信:如果我们通过合法的途径让他知道了问题的真相,这个问题又确实能在十天之内解决,那么,他一定会在十天之内解决。
    第二,很多人高估了极少数腐败分子和没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专家、官员的能量。
    一些校长专家用手把天遮住,把水搅浑,确实起了很坏的作用,一些专家型官员拼命维持高考招生的省际不公的局面,确实有为本地人谋福利的动机。但我不相信是少部分人故意制造不公平,以便把高考招生指标当成腐败谋利的“资源”,不相信辽宁省的录取比例大,是因为该省向有关部门行了贿,更不相信近日某省副省长是带着支票去到北京去谋求更多的指标因而有了成效的。
    第三,低估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这一大家庭中的一个“个人”的力量。
    被歧视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只要其中的极少数极少数人能对此问题有所作为,情况就能完全改观,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完全是一小撮人在那里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第四,是因为被歧视省的学生及其家长多年来的沉默。
    他们沉默的原因都在上面:校长专家的欺骗,低估了中央政府“执政为民”的诚意、信心和能力,高估了腐败分子和少数没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专家、官员的能量,低估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这一大家庭中的一个“个人”的力量等等。
    我们不妨来做一个设想:假如我们少数“个人”,——即使是极少数的一些“个人”,(特别是考生家长)通过合法的方式和途径,用一个月的时间让政府让总理知道这件事的真相,(比如让总理看到这篇文章)再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让政府和总理思考,那会怎么样?
    我充分相信:政府和总理一定会用十天的时间把“在高考招生中存在的省际不公”这个问题彻底解决!那样,就相当于十来个被歧视省的2006年的几百万高考考生,在本省往年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降低约五十分,提升一个批次被大学录取!
    我们,特别是被歧视省2006年考生的家长,为什么按总理所说的那样,用合法的方式和途径反映这一问题,而坐等自己的子女被歧视呢?
   
    湖南省岳阳市十中 蔡力霜于2006年4月1日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残酷现实!痛心疾首!无心无肺!置若罔闻! (2007/10/30 0:00:37)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