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 >> 文章内容


涨价风潮:这些钱在各国能买到什么?


来源:世界博览   时间:2010-11-20   阅读1898次

    同样是这45元人民币,可以兑换成5欧元、7美元、550日元、309卢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笔钱能买到什么?且不论他们的收入与社会福利与我们相差多少。真相,或许真的会让我们吃惊了。
   
    5欧元=7美元=45元人民币=550日元……
   
    涨价风潮:这些钱在各国能买到什么?
   
    中国物价真的很低吗?看看各国的物价水平到底如何;透视高物价后的民生焦虑。
   
    策划 本刊编辑部
   
    写在前面
   
    如果你在超市里,兜里揣着45元人民币,恐怕第一反应就是“今天没带够钱,要刷卡了”。
   
    最近全国的菜价,就像坐火箭一般猛地往上窜。国家统计局宣布,全国八成食品价格普涨30%。市场里的菜价一天一变,有人戏称买菜就像买股票,菜市场应该改名为“蔬菜副食品交易所”。
   
    45元人民币,在短短一年前,还足够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为一家人准备三餐及水果零食,而现在,却难以买齐做上一桌好饭的原料。
   
    但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却在说:“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有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关键是,只见物价高,不见收入涨,中国人能否捱到“三高强国”的那一天?
   
    同样是这45元人民币,可以兑换成5欧元、7美元、550日元、309卢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笔钱能买到什么?且不论他们的收入与社会福利与我们相差多少。
   
    真相,或许真的会让我们吃惊了。
   
    内地人到香港“打酱油”
   
    内地人取道香港买东西,折射了怎样的生计尴尬?
   
    整理 李强
   
    先看距离我们最近的香港。还没到圣诞节,打折季也未开始,但近期赴港购物的深圳人却异常多了起来。他们买回的不再是名牌奢侈品,而是白糖、酱油、食盐,甚至还有蔬菜水果和饮料。
   
    内地客到香港买生活用品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深圳市一位主妇小雯解释自己乘火车到香港“打酱油”的原因。
   
    她算了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香港售价5.95元,而深圳超市价格是6.6元;其他比如卫生纸、洗发水等日用品,香港更是比大陆便宜很多……
   
    随着深圳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戛然而止,悄然转为深圳人到香港买日用品。
   
    深圳沙头角边检站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两周来,沙头角口岸非周末时间出境的深圳居民人数上涨了16.7%,周六日更是上涨近三成,其中不少是专程赴港采购食品、日用品的。
   
    不仅仅是深圳,全国各地农副产品价格都在快速上涨,“涨时代”成了近期最热的词汇,上海媒体报道,当地生鲜食品价格全面超过香港;,媒体关注了因菜价上涨而诞生的“菜奴”一族,“低价菜攻略”流行网络,其中“先看天气预报再买菜”成为北京家庭主妇甚至都市白领的“购物圣经”……
   
    小余刚刚结束交流学生生活,从港大返回北京。在她看来,54港币(约合45元人民币)足够她在港大食堂吃一日三餐,但在香港时她更喜欢到超市和市场买原材料之后做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这些钱用来购买肉、蔬菜和主食,吃一天也绰绰有余。
   
    她觉得,香港的蔬菜和水果价格并不比北京便宜,但像糖、盐和酱油等副食品就要便宜很多了。
   
    上海物价全面超香港
   
    《东方早报》近日推出系列报道——物价大检查,通过对沪港商品价格的对比,探究蔬菜、水果、豆制品、食用油、棉花、糖六类商品涨价的源头,剖析目前涨价形成的链条,并进一步分析物价上涨背后的原因和趋势。
   
    报道里提出,上海今年苹果价格涨了近三成,鸡蛋价格也一度冲到历史最高,而香港这一年农产品的物价波动却不大,目前,苹果、鸡蛋的价格上海均已高过香港。
   
    不过,拿食用油来说,虽然个别品种上海高于香港,但在香港一家超市内,4升装狮球麦花生油正在促销,原价170.9港元打六折,现价125.9港元,相比内地大部分食用油5升装60元的价格还是要贵一倍左右。
   
    上海的日用品价格高过以高消费著称的香港,生鲜等农产品价格也阶段性高过香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复旦大学经管学院的调查结论认为,大陆日用品、食品价格飞涨,而香港物价则因为其自由港的特殊属性而保持稳定。上海家乐福超市内,飘柔人参滋养洗发露1升装的售价为75元,香港百佳超市为59.9港元,折合51.4元,仅此一项,上海就要贵出31.5%。
   
    农产品方面,香港早在1946年就成立了蔬菜统营处,统一管理香港的蔬菜供应。特区政府也规定蔬菜统营处为非盈利单位。市场管理仅收取交易额10%的服务费,还要将其中3.5%反馈给市场,每年的余额为800万~1800万港币,这笔资金将回馈本地农业生产,以促进香港当地农业的发展。
   
    同时,在特区政府法令政策敦促之下,香港市场的蔬菜供应省掉了很多中间商环节,也使终端价格相对低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高帆分析认为,确实,上海生活用品高于香港,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现象。“我们不能以此说大陆或者上海、深圳的物价水平就要高于香港,但可以通过这一现象管中窥豹,看到通货膨胀的影子,这提示政府要更进一步控制好通胀预期。”
   
    本刊记者一线调查的惊人发现
   
    北京:涨价从批发环节开始
   
    作者:赵国贺
   
    农产品为什么全面涨价?涨价的钱让谁赚去了?
   
    沿北京京开高速公路一直向南,过南四环两公里左右,就不断地有挂着“新发地”三个字的高大建筑映入眼帘,大体上都是“新发地XX市场”的格式,中间部分的名词可以换成蔬菜、水果或牛羊肉。因为声势浩大,空气里好像也飘散着食品的味道。
   
    出租车停在近四层楼高的市场大门前,墙上挂着的地图显示这里是东五门——整个市场一个普通入口而已。大门前停着几辆装满桔子的小货车,大门后的收费卡正有大型卡车排队缴费出入。通常,那些18轮大卡车是运输建材、煤一类的“好手”。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于1988年5月,占地面积1520亩,总建筑面积近21万平方米,目前是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也是声名显赫。由于规模之大,新发地的价格成为了北京农产品市场价的风向标。
   
    水果商日子不好过
   
    11月5日下午也许并不是来到新发地探究农产品价格的最佳时段:在都市报或电视新闻中,提到食品价格,往往就牵扯到新发地;但凡涉及到新发地,就会出现清晨货车驶进市场的繁忙景象。但出租车司机这样告诉我们:“你们要是早晨过来,我肯定不拉,这里早晨堵得根本过不去。”
   
    根据资料显示,新发地市场高峰期的日吞吐蔬菜将近1200万公斤,果品近1500万公斤。经常堵车的说法也得到了市场宣传部的王立辉女士的证实:“新发地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拥堵点,我们也在考虑把一部分交易市场搬到远处,包括河北省。”
   
    从东五门到达办公楼,要穿过大面积的水果市场。与城市中常见的菜市场不同,这里遍布着银色的三层楼,海南厅、湖北厅、新疆厅······以及满眼花花绿绿的水果和花花绿绿的商铺招牌。交易大厅里的商户多从事本省特产的批发生意,商户们正推着手推车搬运成箱的新鲜水果。
   
    海南厅的门口有几家商贩也做零售。张师傅是山东人,他摊子上的柚子卖2.3元一斤。“今年便宜的时候卖到1.6元,你知道去年这时候我卖多少钱吗?一块二你就拿走!”即便如此,这里的价格已经比北京城里便宜不少了。
   
    旁边摆着的栖霞苹果,红通通很是诱人,“5元一斤。”产自山西、河北的苹果卖相比不上前者,3.5元一斤。张师傅不停对比着去年和今年的水果价格,旁边的商户也凑上来发表观点,七嘴八舌之后的共识是:今年的水果贵,不好卖。
   
    根据新发地市场统计部门的数字,今年8月之前,这里的水果价格还低于去年,但从9月之后,价格便开始一路上扬,10月底的水果价格要高出去年同期20%左右。而进入11月之后,各种农产品的涨价变得更加明显。
   
    商户们对涨价颇有微词,但说不清源头在哪里。有人觉得,油价涨了,运一车水果要比去年贵不少;有人则把水果价格上涨归咎于海南水灾、福建台风。
   
    走过这一片商户区,前面的开阔地带停满了大货车。冬季里略显奢侈的西瓜在这儿是再平常不过的货物,地上还有不少被人丢弃的烂西瓜。
   
    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慵懒地斜坐在椅子上,背靠着货车,一旁的条案上有切好的西瓜,以示自己卖的西瓜薄皮沙瓤,等着买家上门过问。产自山东的京欣西瓜卖两块钱,云南的麒麟瓜三块钱,去年的西瓜批发价仅仅是六七毛钱。小伙子自己开车拉货,家在河北,加上柴油的提价,生意自然受到了影响。“卖得不好就少赚钱呗。”他也只能这样宽慰自己。
   
    集体看涨的蔬菜
   
    每天11点之前,新发地统计部门的员工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六名统计员要分头行动,各自到蔬菜、水果、粮油、肉禽蛋、水产和调料市场询问价格,然后把收集来的信息发布到新发地农产品交易网上。这部分价格信息的还要呈递给北京市的商务部门以及各大媒体。
   
    由于10月底和11月初的农产品价格明显波动,人们对物价的抱怨情绪已经开始弥漫。金融网站在10月底进行一项调查显示,85%的网民认为“物价全面上涨唯独工资不动,活不起了”!多位经济学家预计,10月中国的CPI将超过4%。
   
    食品涨价是推高CPI的主要动力。国家发改委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肉类价格小幅上涨,食用油和蔬菜价格明显上涨,大中城市黄瓜、西红柿、油菜等15个主要品种的蔬菜平均零售价格比9月上涨了10.1%。一批新的网络名词也因此开始流行:“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既讽刺又无奈。
   
    涨价也让新发地市场宣传部门的工作愈发紧张——大批的媒体蜂拥而至,想在这里寻找食品涨价的真相和背后的推手。
   
    新发地市场宣传部的王立辉对《世界博览》记者说,从10月底开始,自己每天要接待三四家媒体的采访。她年纪不大,身穿整洁的职业装,对应对各路媒体的采访轻车熟路,各方面的材料准备得整齐而充分,工作姿态俨然与写字楼里的公司员工没什么差别,令人很难把这里与外边嘈杂的菜市场联系起来。
   
    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在上午刚刚接受了两家电视媒体的“拷问”。对于是否涨价、涨了多少,数字是最直观的答案。“但是我们这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否涉及到通货膨胀或者其他问题,是涉及到经济环境的。”长期与数字打交道,刘通对各个时间段的某种蔬菜价格都能轻松列出,令人难以相信他已经年过60。
   
    刘通对《世界博览》记者介绍说,从今年年初到11月底,新发地的蔬菜价格只有两个时段和去年同期持平甚至低于去年。而且,这样的时间段维持得很短:一个是4月3~7日,大概5天时间;一个是9月2~11日,大概10天。也就是说,今年加起来只有半个月时间菜价和去年差不多。其他时间段的菜价都比去年高,低的时候平均百分之十几,高的时候甚至达到50%左右。11月初的蔬菜批发价就达到了这个后面这个数值。
   
    粮食等其他农副产品也不甘落后。面粉年初时卖1.22元左右,如今卖到1.43元,涨了接近20%;鸡蛋价格的上涨与饲料有关系:去年同期的玉米价格为0.82元左右,今年涨价1/4。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与许多因素有关,经常被提及的是自然因素。许多网友的观点是,天气总会成为涨价的“替罪羊”,但菜价的变化确实与天气联系紧密,尤其是部分不易保存的蔬菜。在今年两次短暂的菜价持平后,上涨势头随即快速出现。
   
    例如在9月初,菜价仍低于去年,市场供应充足,17、18日出现了两次连续的降温,北京受到的影响不大,但产地张家口的蔬菜遭遇了寒潮,莴笋叶子变黑,卖相不好没人要,生菜只剩下菜心。而后续产地的蔬菜还未成熟,因此出现了断货现象。从9月17日开始,北京的蔬菜涨价算是拉开了序幕。
   
    一些蔬菜的涨价也被归结到非自然因素上,例如香菜、韭菜、茴香一类,涨幅也相对明显。这几样蔬菜不宜长途运输,所以基本是北京本地生产,而眼下这些地方的大量农田已经被各种开发区占用,产量自然降低不少;另一方面,农民的人均劳务费用在增加。
   
    刘通认为,这使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了体现。在蔬菜产地张家口,本地人干农活很少,更多年轻壮劳力选择了出门打工,就算是回乡也更愿意从事第三产业。
   
    运输价格也是人们经常提及的助涨因素,用大货车运输的成本变化不大。例如,现在从山东寿光运菜到北京的成本大概是每吨100元,和两个月前几乎相同。但对于自己跑运输的商贩来说,运输费用的提高自然会转嫁到蔬菜价格上。
   
    无论原因是什么,新发地市场中的蔬菜水果几乎在集体涨价,难以找到价格低于去年的产品。
   
    歉收年,高价年
   
    在北方地区,大白菜是许多家庭冬季最主要的蔬菜。眼下,白菜也要告别自己廉价、“亲民”的形象了:新发地菜市场里随处可见装着小山一般高白菜的货车,过去询问价格,普遍批发价是5毛钱。去年10月底,大白菜批发价是0.15元,在产地收上来的价格是6分钱,而且是剥去外帮的净菜。
   
    白菜价格的巨大变化是由于赶上了农业的大小年:去年11月初北方连降两场大雪,白菜就冻在地里。收获的费用比卖出去还高,索性农民就不收了,结果造成年初新发地的白菜批发价达到了1.5甚至1.6元,活脱成了天价菜。去年的产量大幅降低,造成第二年产量低售价高,本质上是农业生产的混乱无序。
   
    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存在,即希望尽量缩小农业大小年对价格造成的波动影响。不过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从11月开始到明年3月底是一年当中菜价最贵的时期,刘通对未来的食品价格走势并不乐观,而冬季来临之后,保鲜的费用也会相应提高。
   
    今年,新发地市场的摊位费没有变动,但进门费有所提高——按照交易额的2%收取,菜价高了,交易额随之提高。
   
    商贩们在抱怨涨价,因为自己的生意不好干,赔钱的时候多。总体销量上虽然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毕竟水蔬菜粮油米面这些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但收入还是不如往年。消费者也是牢骚满腹,“除了工资不长什么都在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CPI数字的新纪录似乎赶不上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直观感知。
   
    还有一个事实不能被忽略:新发地是北京农产品的第一道关口,这里的价格还是大宗批发价、市场统计部门做过这样一个抽样调查:从这里运走的蔬菜,进入直属的社区商店,价格上比批发价涨了40%多;到普通的居民社区市场中,菜价上涨的幅度是90%左右,也就是在新发地卖1块钱的菜在社区购买就将近两块钱;而如果是进入超市,平均涨幅更高达190%。
   
    下午4点多,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城市中的许多菜市场已经接近关门歇业的时间了。新发地市场比不上白天的喧闹,但忙碌的人也没有减少,许多货车上站着两三个搬运工人,准备装好蔬菜运到附近的天津、河北唐山等地去卖货;还有一些车辆刚刚进入市场,期望着在晚上的收入让自己千里迢迢的工夫不白费。一天24小时,市场没有停止交易的时刻。
   
    接近蔬菜交易厅大门的地方,一对夫妇正从货车上卸下很像娃娃菜的一种新鲜蔬菜。“这叫黄心菜,我们从安徽运过来的,本来想到北京卖个高价的,结果今年最多卖到6毛钱,去年卖的人少,一般都能卖到8毛钱。拉完这一车,我们再也不进这种菜了。”新发地市场的工作人员说,价格是市场形成的,新发地形成了自己的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从业者不做人为的干预。但他们也希望能够尽量缩小农业生产的大小年影响。
   
    在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农业歉收年,所有人都将继续为高价买单。
   
    在美国:7美元够一家人吃一天
   
    作者:张一涓
   
    导语:简而言之,7美元在美国可供三口之家营养均衡地吃一日三餐。
   
    说到物价变化,要问和10年前相比什么日用品的价格变化最大,大概所有美国人都会说汽油。我所在的州的油价向来便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克林顿当政时,油价低到每加仑0.89美元,即24美分一升(即1.6元一升,1美元约等于6.67元人民币)。也许是这低得让人吐血的价格太不合理,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油价就像坐上了直升飞机,平步青云。
   
    今天我家门口加油站的告示牌骄傲地显示着下列价码:按不同纯净度,最便宜的汽油是70美分一升。7美元刚好可以加10升油。
   
    油价固然重要,但不穿衣服可不能开车出门。7美元可以在沃尔玛买到一条裤子、一件T恤(有时降价只要5美元),甚至是一件御寒的绒衫或者一套童装。尤其在当今美国经济低迷之际,很多中产家庭紧缩银根,将购物地从高档百货店转向大卖场一般的沃尔玛,更提升了它的营业额。
   
    不过沃尔玛也非高枕无忧。美国劳工集团抨击它将加工业外输,导致本土大批工人失业,民间组织也声讨它压低第三世界工人工资,剥削成性。同时,美国市场最近出现了大型的连锁一元店,以每样货物1美元的低价与沃尔玛竞争。一元店里日用商品齐全,包括糖果、饼干和油盐酱醋,每样货物1美元。所以7美元能买什么就再简单不过,闭着眼随便在货架上拿7件商品就行了。
   
    民以食为天,食品价格最牵动百姓荷包。随便走进一家超市,可以看到桔子3.99美元一盒(5磅装,1磅相当于0.9斤,0.45公斤);香蕉,49美分一磅,7美元可以买12斤半;还可以买1.6斤核桃仁;4升牛奶。猪排降到1.99美元一磅,连皮带骨的鸡腿降价0.99美元一磅,但不吃激素饲料的鸡胸肉要卖到5.49美元一磅。
   
    普通大白鸡蛋0.99美元12个,自由放养的有机蛋4美元12个,看来畜牲也有高低贵贱之分。7美元可以买将近16斤白糖,美国目前的白糖都是由基因改造过的甜菜加工而来,最近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此基因改造不符健康标准,须停止使用。所以明年糖价多半会上涨。
   
    中国人都有中国胃,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中国超市。豆腐单卖1.29美元一盒,特价7美元可以买7盒;苹果0.88美元一磅,小白菜0.78美元一磅,西红柿和藕都不到1美元。
   
    下面做个3口之家的家庭主妇购物规划:20磅米,8美元;小瓶油,2美元;鸡肉20磅;鸡蛋3盒;普通牛奶4升;4个大枕头面包;藕、小青菜、番茄、土豆等共20磅蔬菜,18美元;一盒5磅装桔子,3.99美元;2磅香蕉,1美元;2磅苹果,1.76美元;10罐酸奶,2.50美元。
   
    以上食物够3口之家吃10天,即每天7美元。早餐每人一杯奶,一个蛋加面包;午餐及晚餐各是一磅鸡肉,一磅蔬菜加米饭;每天近一磅水果、娃娃加罐酸奶。简而言之,7美元在美国可供三口之家营养均衡地吃一天三餐。
   
    夏威夷:一顿饭没问题
   
    作者 李三伟
   
    夏威夷物价虽高,但7美元刚好是一顿饭。
   
    夏威夷远离美国本土,商品价格也略高。
   
    但要是兜里揣着7美元,也能解决不少事呢。
   
    先说说早餐,汉堡王里的早餐套餐3.99美元,热腾腾的,可以饱饱吃上一顿,一天精神抖擞。不愿意吃快餐的朋友,到7-11便利店里有各种各样的营养配餐,一根香蕉,一杯咖啡和一个夏威夷风格的日式米糕外加一袋粗纤维的葱头味烤片儿,这是我的最爱。每天早上送女儿到学校后,便来上一份,美美地吃上一顿,全加在一起才6.95美元。
   
    居家过日子,7美元也能解决不少问题。夏威夷常有很多早市,这些早市常常设在社区里,大多是蔬菜、水果摊位,也有新烤制的面包和自制干鲜果品等。这些地方,一般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经营的,价钱比较便宜,东西新鲜。要是去大超市购物,蔬菜水果光鲜、漂亮,但远不如社区摊位买来的东西实在。
   
    在夏威夷的中国城购物是不上税的,所以,生活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还是愿意来中国城。一两根黄瓜,一把葱,两个木瓜再买些绿叶菜,差不多就是7美元。
   
    奥地利,不多不少的5欧元
   
    作者 杨虹
   
    对于富裕的奥地利人来说,5欧元不算什么,但也可以买到不少东西。
   
    美国《全球金融》杂志最新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富有国家和地区排行榜显示,奥地利由于经济危机,排名下滑到世界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万美元。
   
    在奥地利,很多超市和商家都来自德国,这些德国连锁店商品都非常便宜。但很多奥地利人却喜欢去市中心的市场购物,以支持本地的农牧业,虽然市场上食品价格比超市贵一倍以上,但当地小农经济还是很受支持。
   
    奥地利的物价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很稳定,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高油价也严重地影响了奥地利的物价水品。好在政府及时干预物价上涨,抑制了奶制品和一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随着2009年后油价下滑,通货膨胀率也保持在1%左右,2010年到目前,奥地利的物价还算稳定。
   
    我自从2004年来到奥地利生活,感觉日常生活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不大。奥地利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基本的教育、医疗几乎都是免费,政府鼓励生育,从摇篮到坟墓,都替公民考虑到了。所以在这里生活相当从容。由于是民主国家,如果由当届政府颁布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不受到选民的认可,就极有可能被下一届政府废除。当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奥地利也曾在2008年短暂地物价飚升,好在一年的时间内,一切又恢复了稳定。
   
    5欧元在奥地利可以买到些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专门去了奥地利最大众化的连锁超市(包括德国超市),看我能买些什么回来。
   
    先看食品,产品来自奥地利本国超市Spar还有德国连锁超市Penny。
   
    奥地利也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油价的升降总是得到很大关注,壳牌加油站22日的油价:柴油1.139欧元一升,汽油1.209欧元一升。
   
    奥地利家庭用电是0.2欧元一度电,自来水是1.2欧元一立方。
   
    550日元今昔
   
    作者 高宇
   
    导语 仅够工薪阶层买一份午餐便当,想加瓶饮料都不够。
   
    刚来日本时,正赶上泡沫经济崩溃。但涨起的物价却未见回落。记得妻刚到日本那晚,两人带着两岁半的女儿到餐馆吃了顿饭,两碗面两个菜,花了3000多日元。妻心疼得冷汗直冒。当时日元正不断升值,出国时跟朋友借了5000元人民币,时值10万日元。但才过半年,只用6万日元就可以换5000元人民币了。说来惭愧,少还了朋友不少钱。记得当时某天报纸上登出一则调查,问“1000日元能买什么”。自己当时算了算,够从我家往返东京一个来回的车票,够一顿午饭钱。从报上日本年轻人的反应看,1000日元对他们来说,连人民币10元的购买力都不如。
   
    泡沫经济崩溃至今已近20年,惟有政府税收和垄断公共事业的企业收费稳中有升,加上农民团涂不断施压提高蔬菜进口关税,这三者成了推动日本物价上升的因素。
   
    家近处有家大型超市,是日本规模最大的连锁店,进货价格上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包、鱼类、肉类、奶制品等时鲜商品打起折来比较狠,只要赶对时间都能半价买到。像速溶咖啡、色拉油、酱油、醋、盐、冷冻食品等大量进货商品,也比周围的商店减价幅度大。久而久之,附近很多家庭也养成了习惯,每到傍晚,必有很多主妇提着购物筐在店里观望,只等店员来贴减价标签,不到期待价位决不出手。但这家店对水果、蔬菜、大米、鸡蛋、加工食品却很少减价,人们会到更远点的店去买这些东西。
   
    今天,550日元能买多少东西?在我家附近这家超市,可以买到1.3棵白菜、两棵圆白菜、6升牛奶、40个鸡蛋或者1斤猪肉。牛肉就不好说了,澳洲、美国进口牛肉,腿部的肉可以买到一斤,能做牛排和烤肉的部位有时连二两都买不到。至于鱼的行情是常常变动的,比如四季都有的金枪鱼生鱼片,喜庆日子800到1000日元1份都不算贵,平常日子基本是白天高价、晚上7折或半价,想吃的时候,勤走走终有所获。
   
    人们日常比较在意的绿叶蔬菜,是店家和顾客拉锯战的中心。一斤左右的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生菜等,在附近家庭主妇的心中最高承受能力似乎是150日元(100日元相当于8.2元人民币)左右。只要超过这个价位,肯买的就只剩下单身贵族或高收入家庭的主妇了,人们宁肯明天再来,或走得更远一点。
   
    往年,这家超市只要生鱼片贴出半价标签,总能卖得动;只要下雨天,蔬菜肯定减7折或半价销售。今年不知是日本人收入下降还是店家急着赚钱,价格政策实效了。夏天很长一段时间,生鱼片贴了半价依旧无人问津;大雨绵绵的夜晚,店里鲜菜却不见减价,主妇们提着购物筐只买很少东西归家,甚至不买。人们克制着眼前消费欲望,店家也没了从前的“风度”,战斗打成了胶着状态。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街上的午餐大多是七八百日元一份。工薪族们吃起来没有什么负担。到新世纪,很多人改吃便当了。专买便宜午餐的连锁店也竞相开业。这便当的定价,往往是500日元,或是400日元的定价下减少一点必要品种,另行销售。无非在告诉人们,你想吃一顿全乎点的午餐,就要花500日元,剩下50日元,连买瓶可乐都不够(日本可乐每瓶要买到100日元左右)。
   
    印度孟买:工资与物价齐涨
   
    特约记者 李曼(发自印度)
   
    导语 尽管通货膨胀率很高,但印度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来孟买之初的确暗喜了一阵,因为此地消费除房价和油价外,总体低于北京,尤其是肉、蛋、奶等食品。
   
    不过好景不长,一年来物价飞涨,让我切身感到印度通货膨胀的速度甚至快于中国。这里到处可以听到当地人的不满之辞。两个多月前,在野的人民党组织了一次全国性大罢工,抗议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无作为。
   
    那一天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商店关张学校关门,街道上静悄悄的,只有风卷起树叶在街道上盘旋。孟买的交通从来没有这样畅通无阻过;走进办公大楼,发现电梯难得地不用排队等候;天天见面的警卫和保安不知去向,雇员们也不敢来上班,因为怕没有响应罢工号召,“乘火车时被飞来的石头打伤”。
   
    不过此后,物价高企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民怨沸腾,政府手忙脚乱,一年中连续6次加息,即便如此也没能挡住通货膨胀的步伐。
   
    与人民币一样,印度卢比今年以来升值压力较大,一直坚挺;一年前1美元可以兑换48卢比,现在仅能换44卢比。目前5欧元可兑309卢比。今年印度国内通货膨胀高达9.9%,309卢比在衣、食、行方面可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食品方面:记得一年前年刚来孟买时,去趟附近的小超市,300卢比基本可以买全一周的食品,包括鸡蛋、虾仁、青菜等,现在拿着300卢比,大约只能买回够吃两天的食品。这家名为“自然菜篮”的连锁超市是南孟买富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价格比政府菜市场贵20%左右。
   
    富人们之所以喜欢在这里买东西,是相中了食品的进货渠道比较安全,肉类没有添加剂,青菜一般不使用化肥。目前在这家超市300卢比可以买62个鸡蛋,6公斤西瓜,12公斤西红柿,6.7公斤青椒,2.8公斤中国进口的富士苹果,1.5公斤大虾,2.7公斤羊肉。香蕉比较便宜,可买大约13公斤。孟买几乎看不见猪肉,鸡肉不贵,300卢比可以买两只整鸡。
   
    对于印度普通的城市白领来说,一天有40卢比就可以果腹了。我们这座办公楼的有些工作人员午饭基本上都在小摊上解决,他们喜欢吃一种油炸粽子样的食品,里面包裹着和上调料的土豆泥馅,吃饱只需20卢比。
   
    大多数职工的午饭都是自带,有专门的快递公司去各家收集,统一送到办公室。吃自带食品应该更加省钱,如此算来300卢比至少可以让一个普通白领吃饱一周。而在北京,白领们要想用45元人民币吃一个星期的午饭,恐怕很难。因此在食品方面,尽管物价攀升,依然是孟买比较便宜。
   
    一年来印度汽油价格暴涨,以前309卢比可以灌93号汽油6升,现在只能灌大约5升。从目前看孟买的油价比北京高出不少,相当于9.6元人民币一升,而且还有快速增长的势头。
   
    伴随汽油涨价的是物价全线攀升,不仅私人汽车出行受限,出租车费也上调了。不过孟买的出租车费一直很便宜,即使现在起步价也就相当于2.2元人民币,每走一公里增加5毛钱。来孟买以后,感到最便宜的就是两样东西:出租车和香蕉。
   
    现在,孟买人均月收入4000多卢比(600多元人民币),较印度其他邦收入高些,当通货膨胀来袭后,人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从百分之几到几十不等。
   
    公务员的工资与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提高,印度南方一些邦的私营企业更是率先涨工资。印度的私营企业在这方面从不落后,因为工会的力量不可小觑,一旦怠慢了公司职工,搞上几个罢工就够雇主受的。
   
    尽管收入增加,但是今年由于物价增长过快,人们的通涨预期心理很强,幸福感大大降低。但愿第6次加息后能有效地控制通涨,使人们再回到原先悠然自得的幸福状态。
   
    德国:物价高收入更高
   
    记者 宁宵宵(发自德国)
   
    对于任何一个有工作的德国人来说,物价实际上都很便宜。
   
    在德国生活了三个月,一开始总是习惯将商品价格乘上9,这样一来觉得什么都好贵。可是对于有工作的德国人来说,物价实际上很便宜。在超市经常看到德国人肉、菜、蛋、奶、酒买了一推车,结账时往往也就是30欧元左右。
   
    当我给德国报纸写过一篇文章,得了100欧元稿费之后,我觉得这100欧元基本可以满足一周的日常需要。而我平常去超市买一周的生活必需品,也就用到15欧元。每到周末,汉堡的鱼市和各种周末市场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用10欧元买几公斤的新鲜海鱼,还有农民来卖自己种的蔬菜、鲜花,价格都比较实惠。
   
    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月收入扣税和保险之后能剩下2000欧元就能过上很好的日子了,如果奢侈一点,天天在外面下馆子也可以;节省一点就可以攒钱出去旅游度假,日子舒服得很。朋友的女儿在汉堡大学,食堂一顿午饭要2欧元。在汉堡见到一位黑人大哥,他在工厂里操作数控机床,老婆专心在家照顾5个儿女。他上下班开一辆宝马,每天神情自若,生活上丝毫没有后顾之忧。
   
    俄罗斯:“贿赂”也涨价了
   
    记者 王晓夏
   
    导语 以物价高昂著称的莫斯科,土豆价格已经和北京基本持平了。
   
    莫斯科是俄罗斯物价水平最高的城市,同时也不时被各种评估机构列入全球物价最昂贵的城市之列。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莫斯科的食品总体价格大约上涨了10%左右。本次“5欧元调查”选在了光顾人群最多,同时价格也最为低廉的大超市内。莫斯科街道上小摊位售贩的蔬菜价格往往会比超市价格贵出很多。
   
    俄罗斯地处寒带,很多水果蔬菜无法自产,无论在大超市或者小摊贩都会在食品后边加注产地。同样是普通的西红柿,超市售贩的价格从本国自产的每公斤90卢布(1元人民币约等于4.58卢布)到欧洲进口的150卢布不等(已经经过清洗和包装,可以直接食用)。
   
    土豆、洋葱、胡萝卜,卷心菜等少量蔬菜和大部分肉类和奶制品主要为俄罗斯自产,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小,现在莫斯科超市里的每斤土豆价格在1.8元人民币左右,已经和北京价格持平或略低。除此以外,其他品种蔬菜和大部分水果都进口自德国、波兰等欧盟国家。
   
    5欧元折合卢布大约为200卢布左右,这是一个普通莫斯科人一天的最低伙食费。在莫斯科,即便是价格很低廉的大学餐厅,一餐饭(主菜、甜点和茶)也需要150卢布左右。在莫斯特,像出租车司机这样的工作月薪往在3000卢布左右,但这些职位往往不是全职,人们可以身兼两三份工作,月均收入能达到1万多人民币。
   
    随着食品价格的攀升,贿赂公务人员的开销也在上涨,在莫斯科过去500卢布的小费就能“应付”普通的交通违章,现在这一价码已经攀升到了5000卢布。
   
    一盒阿司匹林的价格差异
   
    当你走进不同国家的药房,才发现世界并不是平的。
   
    同样一盒德国拜耳制药生产的阿司匹林(30片装),在上海虹桥机场的药店里卖18元,德国汉堡街头药店的售价是6欧元(约为人民币54元)。这还不是最贵的,东京六本木附近的价格是每盒4600日元(约为人民币66.3元)。
   
    即使在欧盟内部,不同国家的药物价格也差很多。平常的感冒药尚且如此,最新研制出的、疗效显著的抗癌药物价格差别就更大了。同样一盒抗癌药格列卫(30片装)在德国的售价为3448欧元,而在瑞典仅卖2439欧元。
   
    药物学家乌尔里希·施瓦本比较了50种常用药品在瑞典和德国的售价,其中仅有1种在德国的价格较低。他分析两国之间巨大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是否对药品征税:在瑞典,药物并不附加增值税,而德国药物的增值税高达19%。
   
    据医疗经济学家卡尔·劳特巴赫解释,德国征收的增值税主要用于新药物的科研和长期临床试验。德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全球药物开发中心”,像拜耳制药这样的大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部门,支出非常高。
   
    但是也有不同声音,有人提出,这些大企业用在科研上的经费还不到宣传推广费用的一半。更严重的是,大企业之间早就结成了价格同盟,形成垄断。他们的证据是,当一种新药通过临床试验并得到批号之后,通常还要经过至少12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进入市场,这就大企业有充足的时间互相讨价还价、制定标准。
   
    乌尔里希·施瓦本认为荷兰的药价制定标准更令人信服。1996年,荷兰政府颁布了药品定价法,该国某一类药物的价格不得高于英国等四个国家同类药物的平均值。在横向比较的同时,每隔半年,药监机构就要与大企业坐下来,重新讨论药品价格的浮动。
   
    再次以阿司匹林为例,各国药店里用于解热镇痛的药品很多,如何选择便宜又有效的药品呢?大多数不具备医学常识的消费者难免会依赖品牌和广告,再经过某些医生的推荐,往往会选择昂贵的新药。针对这一问题,西班牙的医药政策值得借鉴:西班牙政府大力推广价格便宜的普通药品。让公众知晓普通药品与品牌药品具有同等疗效。西班牙新药品法还规定,凡上市销售超过10年的药品均要降价20%。
   
    未来5年:食品价格还将上涨
   
    作者 费大鹏
   
    导语 两年前,食品价格飞涨在多个国家引发骚乱,今年,“食品危机”是否会重演?
   
    今年9月初,非洲国家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发生了暴乱,人们用手机短信联系,然后一起走上街头,一些年轻人愤怒地砸碎商店的玻璃窗,洗劫里面的食品。短短几天里12人丧生,400多人受伤。而起因,就是民众无法承受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
   
    全球食品价格都在飞涨。根据路透社公布的全球最权威的消费品价格指数,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国际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分别上涨了30%,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肉类价格达到近20年来新高。美国农业专家预测,今年全球小麦产量减产3000万吨,比去年低5.5%。埃及的西红柿,中国的大蒜和俄罗斯的面包在当地都成了“昂贵”的代名词。
   
    目前,全球粮食和蔬菜价格已经达到2年以来的最高值,而同时,气象专家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明年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不会比今年少。就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美国政府宣布对太平洋海水的观测结果,海水温度比平时偏低,而这种现象可能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这将让未来的食品价格走势更加难以预测。
   
    “粮食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阿巴锡安警告各国,自从9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加速上涨:“在过去几个星期里,我们看到了危险的信号,我不希望2008年的悲剧重演。”
   
    2008年,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引发了全球性的“粮食危机”,25个国家发生了骚乱。在埃及工业城市大迈哈莱,工人们带着妻儿老小一起走上街头,抗议价格食品上涨。埃及政府表示本国生产的粮食只能满足一半的需求,因为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自己无力控制食品价格。随后游行演变成骚乱,当天就有一名抗议者身亡,第二天骚乱继续扩大。
   
    回忆起这些悲惨的事件,阿巴锡安说,联合国粮农组织不能确定这次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还是仅仅是正常的价格波动,毕竟,现在全球食品价格总体上依然比2008年时低。
   
    2007年到2008年间,全球多种食品和农作物长期稳定的价格壁垒被打破了,食品价格快速提高让1.5亿人口陷入饥饿。2008年之后,虽然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但也比2007年前的整体水平高50%。现在,这些食品的价格正向2008年的最高点迫近。
   
    国际性慈善组织乐施会的高级官员克里斯·莱瑟尔也认为尽管全球粮食价格一直在快速增长,但社会动乱并非迫在眉睫,不过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2008年的那一幕依然有可能重演。”
   
    他认为现在各国食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让各国消费者都充满了恐惧,不过今年的情况同2008年不一样:“今年全球粮食产量比当时要高,各国的储备也更充足。”
   
    但莫桑比克的骚乱提醒世界各国政府,如果不能阻止食品价格上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出现政局不稳。
   
    粮农组织的专家们提醒各国政府,食品价格不单单是由农作物的产量和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油价上涨、像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俄罗斯的酷暑这样的极端天气以及国际投资者的对粮食期货的炒作,都有可能影响全球食品价格。
   
    世行主席罗伯特·佐利克说:“许多国家的食品价格本来就已经很高,这次涨价浪潮会让这些国家的居民更难以承受。”10月底,世行预测,食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局面很可能持续5年,要求各国政府共同出资建立10亿美元的基金以稳定发展中国家的食品价格。
   
    发展中国家里,埃及的食品过去一年平均涨价21%,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英国的食品价格在三年中上涨了22%。
   
    食品涨价到底是什么原因?
   
    过去半年,世界小麦和玉米价格指数上涨了57%,水稻是45%,糖是55%。
   
    联合国粮食价格问题特使奥利弗·德·舒尔特带领团队调查后,发现耕地面积减少也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化,大量开发商在原来的农田上开发住宅,让全球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全球每年有1950万公顷耕地变成城市里的工业用地,这体现着各国政府对农业和工业的态度。”其中,仅在中国就有约750万公顷耕地转作他用,占全球耕地减少面积的40%,过去十年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4亩。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伦敦,智库“世界发展运动”的发言人麦可·马斯特斯说,因为有太多的基金和资本在投资粮食期货甚至囤积粮食,这些资本对食品价格的影响要超出传统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他本人就是基金经理,对这些资本的影响力了如指掌:“当食品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贯通,那过量的资本就可以炒高任何食品的价格。”
   
    联合国粮农组织9月24日在罗马举行了紧急会议,讨论全球粮食减产和由食品短缺带来的社会动荡问题。
   
    特使舒尔特说:“2001年起,一些非传统的投资者开始进入粮食期货市场,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其他投资领域无利可图了。”先是美国纳斯达克高科技股崩盘,然后是全球股市低迷,2007年开始,美国房价开始下跌。每当一个泡沫破裂之后,投资者就寻找新的投资目标,现在,他们的目标就是粮食和黄金。
   
    舒尔特认为,现在的粮食期货市场同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投资者不再是专家,甚至对粮食本身毫无兴趣,他们只是在各种投资指数的指引下盲目地进入,想捞一笔就走。
   
    全球六大昂贵食品
   
    韩国白菜
   
    对于韩国人来说,白菜是“国菜”——泡菜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每家每户顿顿都离不开。
   
    春季多霜、夏季的炎热和秋季的洪水让韩国白菜减产,价格上涨了3~5倍。白菜又是一种可以长期贮藏的食品,一些商人大量囤积加剧了价格上涨。在首尔,白菜卖到13800韩元(60元人民币)一颗。韩国今年萝卜价格也是去年的两三倍,逼得韩国的餐馆不再免费为客人提供泡菜,一位家庭妇女抱怨道:“这就好比吃拉面,面汤还要单收钱一样!”
   
    政府也明白,白菜对韩国人意味着什么。总统李明博宣布将为自己的过错自我惩罚——只吃用卷心菜做的泡菜,同时削减从中国进口白菜的关税。
   
    中国的大蒜
   
    如果向韩国出口白菜,会不会让中国的白菜价格上涨?中国人担心“大蒜危机”在白菜身上重演。
   
    去年,摩根斯坦利将大蒜列为中国投资关键词之一。今年大蒜的产量还不如去年,许多投资者又开始跃跃欲试,一直到现在,大蒜价格依然在每公斤13元的高点附近徘徊。
   
    不只是大蒜,因为今年恶劣的天气,中国消费者看到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在上涨。30岁的外企白领蒋先生说过去两年里,他家在食品上的开销翻了一番,最开始他以为是吃肉太多的缘故,因为他最爱吃的排骨自从两年前涨价一倍之后,价格就一直没掉过。最近他跟妻子跑了一趟市场,发现蔬菜价格居然比肉还高。妻子还对他抱怨,两年里他的工资一点也没有变过。
   
    以色列的西红柿
   
    西红柿同鹰嘴豆和橄榄油一样,是中东食谱里最常见的原料。但随着西红柿的价格像坐火箭一样窜升,现在许多以色列家庭吃上一顿西红柿就像过节一般。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以色列的西红柿价格上涨了七八倍,每公斤卖到2.5欧元。
   
    以色列政府免除了进口西红柿的关税,并且紧急从荷兰进口了4000吨。据农业部发言人说,情况很快就会好转,因为在炎热的夏季过后播种的一茬西红柿即将结果上市,而炎夏正是导致西红柿减产的原因。
   
    在中东地区,人们已经尝到了全球变暖的苦果。不单单是以色列,在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西红柿产地土耳其,近几周西红柿价格也涨到了原来的三倍。
   
    美国玉米
   
    美国政府刚刚宣布今年玉米减产,国际玉米价格立马窜升。但目前,玉米价格还没有影响到美国各地销售的玉米饼和玉米片等以玉米为主料的食品的价格,因为这些食品的成本中,主料玉米只占一小部分,运输和销售成本才占大部分。
   
    但全球肉类价格却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因为玉米是动物饲料的主要成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
   
    玉米涨价对于美国农场主来说影响却并不大,不好不坏,因为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农业补贴。美国1/3的玉米用来生产燃料酒精,因此其涨价对工业的影响要大于农业。
   
    俄罗斯的面包
   
    自从8月热浪席卷全国后,俄罗斯的面包就卖得越来越贵。在过去两个月里,大多数面包房将售价调高了两成,而且涨价趋势一直在持续。莫斯科一家面包房的店主奥尔加说:“不单是面包,蛋糕和饼干都涨价了。”
   
    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俄罗斯今年年内,饲料价格上涨了一倍,因此许多农业专家都提醒,未来肉类和奶制品价格很可能快速上涨。俄罗斯政府对此的反应是禁止谷物出口,结果催高了全球谷物价格。同时,许多俄罗斯人注意到,自己最喜欢的荞麦价格也越来越高了。
   
    总统梅德韦杰夫批评在食品领域投机的人,说他们在利用危机中饱私囊,他甚至“微服出访”几家超市,亲自探查食品价格。
   
    但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政府对面包的问题依然一筹莫展。
   
    巴基斯坦的糖
   
    小麦让巴基斯坦人能活下去,只有奶茶能让他们快乐。几乎所有的巴基斯坦人都会对你说,如果不加上一大勺糖,那就不叫真正的奶茶。每年,巴基斯坦人要消费400万吨糖——人均24公斤。甘蔗也是巴基斯坦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经济作物。但自从2009年1月以来,国际市场的糖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多。今年的水灾让巴基斯坦甘蔗大幅减产,现在巴基斯坦人没有糖也买不起糖了。
   
    许多人指责官员垄断了糖类供应才导致糖价飞涨,但经济学家们却不这么看,因为巴基斯坦国内糖价同全球市场基本持平。
   
    但糖确实在催生犯罪和腐败。一些巴基斯坦人把糖走私到阿富汗,因为在那里可以卖得更贵。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的制糖厂就成为某些官员谋取私利的地方。
   
    (本文来源:世界博览 )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