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 >> 文章内容


中国人为何喜欢窝里斗


时间:2005-9-2   阅读1630次

    窝里斗为了什么
   
    ■科学顾问/心理学家朱建军
   
    近日,尚在大学读书的本报实习记者发现这样一种 现象:我们学院分专科和本科,按照学校规定,只有10%专科的学生能够升本续读,也就是一个班只有三四个学生可以续读本科。所以专科学生们绞尽脑汁争取升本的名额,有些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们每天像做贼一样,防备着每一位同学:比如有的同学上课的笔记没有记全,向同学借,很多人会谎称自己也没有记全,事实并非如此。还有一个同学向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资料,别的同学觉得很好也想看,向他借,他说还了。但是到图书馆一查,发现这本书他并没有还。
   
    我们学校,这样的事情不只一件两件,这样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为了这样几个续读名额,同学们好像有点心理畸形了。其实我高中时候就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上小学的弟弟说,他们有同学不会做数学题,问学习好的同学,那些同学明明会解答就是不说。
   
    我觉得很奇怪,同学们为何会这样呢?难道中国人真的就爱“窝里斗”?
   
    记者曾有这样的经历,大学毕业前夕,两个平时很要好的朋友闹翻了脸,原因是两个人同时应聘了一家单位的同一个职位。为了争得那个职位,其中一个同学竟然给招聘单位写了一封匿名信,“揭发”另一个同学的种种“劣迹”。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件事,那家招聘单位没有从我们学校招一名毕业生。
   
    著名学者柏杨早有精辟见地:“中国人的窝里斗,可是天下闻名的中国人的重要特性”。
   
    心理学家朱建军认为: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一种病态“口欲期固结”的人格。
   
    什么是“口欲期固结”的人格?
   
    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过分压抑其个性发展,使孩子成年后心理上仍然处于儿童阶段。
   
    精神分析学派将个体的成长经历分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等几个阶段。人在一岁前是“口欲期”,这时儿童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他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吃奶是用口,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用口哭叫;愤怒的时候,用口咬母亲的乳头,抓到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是他的惟一认识手段。”
   
    在一岁多,儿童就逐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行动能力出现、也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时期,儿童自我意志和个性第一次张扬。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常会反抗父母,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如果这时父母对儿童的自主行为压抑过多,则儿童会退回到“口欲期”,因为害怕受批评,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这类人会有一些表现,他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心理上仍然还有儿童的心理。
   
    为什么说我国的民族人格是“口欲期固结”的人格?
   
    我国传统思想过分压抑人的个性,中国人形成了像“口欲期”的孩子一样心理。
   
    中国自秦朝以来,长期处于高度专制的社会。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代专制帝王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后来,在封建统治中,儒教思想也不断地被歪曲和极端化,格外强调忠孝。
   
    在家庭中,“父为子纲”,父亲和子女的地位非常不平等,子女在父亲面前根本没有人格尊严。社会统治中,“君为臣纲”,帝王和各级统治者被比喻为民众的父母,要求民众绝对的服从。这样的社会文化渗透的结果就是从儿童开始的一生中,人的自我探索行为,独立自主意愿被严重压抑,人应该发展的独立个性在多数人的一生中都没有机会发展,这样形成的民族性格只能成为“永远的口欲期”。
   
    这样,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自己就如同一个无力独立的孩子。孩子的生存本能就是吃奶,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获得“食物”,只能在父母分配的份额中尽量多得到一点。而“奶”的总量是有限的,自己想多吃,就必须把自己兄弟姐妹挤到一边去。为了多一些“食物”,他要战胜的竞争者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口欲期固结的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如同一岁的孩子,眼界所及范围只有自己所身处的家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之外,还有其他世界。不知道除了跟自己争奶吃的兄弟姐妹,还有什么外敌。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不愿意帮助其他的学生,而且会对学习资料保密,甚至会用阴招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实际上,这也就是所谓的“口欲期固结”的作用,同学如同兄弟,所以一定要竞争,而其他竞争者反正看不见,也就不去管了。
   
    各国的人都有嫉妒,为何说中国人偏爱“窝里斗”?
   
    儒家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亲情意识深植于中华民族潜意识。心理学发现:手足之间的竞争最大。
   
    各国的人都有嫉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人眼中,嫉妒的表现更多,更消极阴暗。嫉妒的对象往往是身边最熟悉亲近的人。
   
    我国文化非常重视亲情,人与人之间也是靠着一种类似亲情似的感情来维系的,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那里开始就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儒家思想的千年教育下,亲情意识已经深植于一个民族的潜意识了。
   
    孔子的初衷很好:四海之内如果皆如兄弟,一定会其乐融融。可惜孔子没有意料到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人与人之间更激烈地嫉妒。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恰恰是最大的。在人的潜意识里,有些兄弟姐妹之间的怨恨反而比一般人之间更多,因为在没有弟妹之前,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全部关注,但一旦有了弟妹,父母的关注点就转移到这更小的孩子上,兄姐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很可能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对弟妹的嫉妒怨恨。弟妹懂事,发现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兄姐存在,同样有可能会产生嫉妒。
   
    于是中国人最善于通过和广义的“兄弟姐妹”———也即同事、同学、亲人、同胞竞争而获得利益,这就是中国人的“窝里斗”的原因。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为何现代人较过去嫉妒心更严重?
   
    人多,资源少,人们竞争会格外激烈。现在集中在城市的人口是过去的上十倍百倍。
   
    实际上,中国人因嫉妒而生“窝里斗”现象一直都存在,封建社会里的皇族,为了争夺皇权手足相残,早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叹。即使是在日本侵略中华情况下,蒋介石还“攘外必先安内”。中国人处世的中庸哲学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封闭环境中,人们竞争会格外激烈。封建皇族争夺王位是“窝里斗”典型。
   
    现在,孩子基本都是独生,物质资源也比以前更加丰富,他们虽不必再与兄弟姐妹争“食物”了,但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也较以前更加严峻。
   
    现在的人口是以前的数倍,而且集中在城市的人口数量就更加庞大。城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样,即使已经丰富的资源却显得少之又少。有限的资源再分配到每一个小的环境中,就更少。如果别人占据更多资源,必然会使其他人的资源减少,当然会被人嫉妒。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学校升本续读的名额。
   
    是不是我们改变不了这样的宿命?
   
    这不利于民族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要改变需要我们更大的眼界和勇气。
   
    所谓“窝里斗”,其实是指在一个小的环境里有限的几个人之间的病态的竞争。中国有一句谚语“出头的椽子先烂”。当一个人获得成功并超越了别人的时候,他们身边的人不是想怎么奋起直追,而是首先想怎么把他拖下来。这其实是一种深度扭曲的自卑心理引起的。这不利于民族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我们要改变这样的宿命,所需要的一是更大一点的眼界,二是更大一点的勇气。在发现自己嫉妒别人的时候,要扩大自己的眼界,看到这嫉妒是多么没有必要。更重要的是自己在成长中,不要害怕别人的嫉妒,该出头时就出头。就算外界压力较大,不得不暂时韬晦,也要知道“尺蠖之屈,为其伸也”,总有一天要有伸张自己的生命力。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