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街角报刊亭(散文)/赵顺年

流浪摄影作品选
勿忘街角报刊亭(散文)
赵顺年
序 篇
昨天,2025年9月9日上午9时9分,我的微信提示音响了一下。我即打开手机,看到的是张建光先生发来的一则消息:《重拾纸张的温度》——我们在港澳207个街角等你翻阅。
建光先生乃我一挚友,是那种感情甚笃推心置腹兄弟般情谊的挚友,现为《香港邮报》社和《香港文艺》杂志社“一报一刊”社社长。
建光先生为人厚道,办事实在,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帮扶和提携过很多朋友,特别是文学青年;
建光先生颇具文采,文学创作成就显著,小说、散文、诗歌均斩获过内地大奖,其创作激情澎湃;
建光先生懂经济、会管理,能紧随时代步伐,为重庆、山东多地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招商引资,做出过诸多令人触目的成就与贡献。
建光先生为资深媒体人,做过记者,当过编辑,创办或主办过《财富》双月刊杂志、《中国经济导报》杂志、《东方企业家》杂志等,这些杂志均影响深远。现在创办的《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已在全球发行,特别在华人世界及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已成为人们的青睐和争抢订购阅读的精神大餐。
建光先生的微信我是必读的,他的微信里不仅饱含着知识、学问,更可贵的是还有大湾区、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乃至战争的信息。
打开建光先生的微信,总有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感悟世界大窗的感觉,而且还如同打开了一个甘甜如饴令人清爽的蜜罐子!
建光先生9月9日的微信:《“重拾纸张的温度》——我们在港澳207个街角等你”》,这显然是一份广告宣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广告,它是一份有着极具份量的消息,是一份有着极具知识的消息,是一份有着极具温度的消息!
建光先生在微信里并未提到内地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学爱好者可订阅《香港文艺》,可申请担任《香港邮报》特约记者,但我在此赘言,如有朋友欲订阅《香港文艺》或有志于应聘《香港邮报》特约记者,我可为诸位服务。
建光先生给我的微信原文如下:
《重拾紙張的溫度:我們在港澳207個街角,等你》:
刷了半小时手机,指尖是冰冷的屏幕;而翻开一本书,掌心是带着温度的纸张。
在这个被数字洪流包裹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怀念那种在街角偶遇一本好刊物、真实地将其捧在手中的踏实感。
今天,我们想与你分享一个好消息:我们没有选择只在云端相见,而是将这份对深度内容的执着,铺设到了香港与澳门的207个实体销售点。它们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文化脉搏——街角的报摊、便利店、书报亭,在你每日的生活轨迹中,静候你的光临。
这不是一份名单,这是一张遍布全城的阅读便利贴。我们希望,与好文字的相遇,能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件寻常事。因此,我们精心构建了这张触手可及的发行网络:
在香港,192个报摊书亭已全面铺货:
在你上班的路上,无论是在中环的皇后大道中,还是湾仔的轩尼诗道,你都可以在步履匆匆的间隙,轻松购得一份精神食粮。
在你午休的街角,或许就在尖沙咀天星码头的海风里,或许是在旺角亚皆老街的喧嚣旁,一个报摊,就是你短暂逃离现实的入口。
在你回家的途中,从沙田的街市到大埔的邻里,从荃湾的社区到西贡的海滨,我们的刊物就在那里,伴你结束一天的辛劳。
在澳门,15个销售点亦同步守候:
从历史城区的石板路,到新兴社区的便利店,我们将这份来自东方的思考,融入濠江的独特韵味之中,让你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开启一段深度阅读之旅。
实在的内容,献给实在的你。
我们之所以坚持实体发行,是因为我们相信, 我们所承载的内容,值得你用最真实的方式去品读。
《香港文艺》:你的周末文学伴侣,它集结了华语世界最顶尖的作家与诗人,提供远离喧嚣的深度文学体验。在这里,每一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只为给你带来最纯粹的阅读享受。
《香港邮报》:你的随行时事顾问,它聚焦全球视野下的香港,以最锐利的笔触、最前沿的视角,为你剖析金融、时政与文化的核心议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你提供一份清醒的洞察与独立的判断。
现在,这份详尽的“城市阅读地图”已在你面前展开。下一次,当你路过街角,请放慢脚步。 那份纸张的温度,那份油墨的清香,和你期待已久的精神共鸣,就在那里,等你翻开。《香港文艺》与《香港邮报》港澳部分实体销售点:
我们已在全城,恭候您的到来
《香港邮报》目前正在招聘特约记者,这对于懂新闻、会撰写,有志于应聘的朋友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如感到应聘联系不方便者,可准备好应聘的相关材料告我,我汇总一并报予《香港邮报》编辑部。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