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华夏网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8868086
    广告

    以笔墨重走考古现场 再现古蜀文明密码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摘要] 岳南青岛书城分享新作《看见三星堆》“让文明的故事继续流传”岳南做客青岛书城与读者互动。瑰丽的玉石器、神秘的青铜面具、精巧的青铜神树、璀璨的黄金权杖……四川广汉三星堆,这座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遗址,始终牵动着世人对古蜀文明的无尽遐想。日前,知名作家岳南的纪实文学新作《看见三星堆》由

    岳南青岛书城分享新作《看见三星堆》“让文明的故事继续流传”



    岳南做客青岛书城与读者互动。


    瑰丽的玉石器、神秘的青铜面具、精巧的青铜神树、璀璨的黄金权杖……四川广汉三星堆,这座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遗址,始终牵动着世人对古蜀文明的无尽遐想。日前,知名作家岳南的纪实文学新作《看见三星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与博集天卷联合出版。这部凝聚着作者多次深入三星堆采访心血的作品,以第一手资讯、最新考古成果、发掘现场实景照片及未公开的文物图片,全景还原了三星堆百年考古历程。近日,岳南做客青岛书城,与读者分享那些考古现场的故事、古蜀文明的细节,以及他对历史与当下的思考。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每一件文物都是沉默的讲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听懂它们的语言,让文明的故事继续流传。”



    从定陵到三星堆:


    开掘考古文学的“中国路径”


    “考古纪实文学这一品类,是从一本定陵的书开始的。”岳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溯了自己与考古文学的结缘。1990年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的他在游览明定陵时,被地下玄宫的神秘与万历王朝的兴衰所触动。当他凝视定陵门票背面的文字介绍时,突然明晰了创作方向——写定陵发掘的故事。


    此后,他骑着自行车奔赴北京大学考古系,找到了当年定陵考古队队长赵其昌及其夫人杨仕,签下合作合同。一年后,《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个“考古纪实文学”品类由此诞生。这部作品引发热烈反响,也让岳南坚定了沿着这条路径创作的决心。


    二十多年间,《复活的军团》《西汉亡魂》《日暮东陵》等作品相继问世,勾勒出中国考古史上的多个关键坐标。2003年,岳南走进四川成都金沙遗址与广汉三星堆,历时半个多月走访考察,写出《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如今的《看见三星堆》,正是这部作品的增订版,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补充了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让古蜀文明的图景更为清晰。


    “三星堆的每一次重要发现,都带着点‘如有神助’的偶然。”岳南在书中特意聚焦了两段改写三星堆考古史的“奇遇”。


    1929年春,广汉月亮湾的燕氏家人在田间劳作时,意外发现了一坑玉器。深夜里,家人悄悄挖掘,出土的玉石器装满了十余筐。这个偶然发现,成为三星堆田野考古的序幕,让这座沉睡千年的文明遗址首次进入学界视野。


    更令人惊叹的是1986年夏天。当地农民在斜坡上挖土烧砖时,无意间触碰了地下的“宝藏”——一号、二号祭祀坑随之重见天日。考古人员从中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通高3.96米的青铜神树、造型诡异的青铜纵目面具、象征权力的黄金权杖……“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赞叹,正是源于这场震撼世界的发掘。


    “这些偶然背后,是古蜀先民留下的文明密码在等待被破译。”岳南说,他在书中以细腻笔触还原了这些发掘现场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考古工地,感受泥土之下的历史心跳。



    从三星堆到李庄:


    考古背后的“文脉传承”


    《看见三星堆》的创作,还意外牵出了另一串历史记忆。2003年完成三星堆采访后,岳南在成都的露天茶场与当年祭祀坑发掘者陈德安道别时,突然萌生了去川南李庄的念头。“像是冥冥中有人指引,让我去探寻那群在战火中守护文脉的学人的故事。”


    李庄,这座长江上游的古镇,在抗战时期成为大批知识分子的避难所。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等学界泰斗在此落脚,国立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等机构在此存续。正是在这座古镇,考古先辈们在颠沛中坚持研究,为中国考古学埋下了火种。


    岳南在李庄走访时发现,这些学者中,不少人正是后来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的前辈。“三星堆的发掘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国考古学脉延续的见证。”他将这段渊源写入创作笔记,也让《看见三星堆》不仅是一部遗址发掘史,更成为串联起百年中国考古学人与精神传承的纽带。


    三星堆的神秘,很大程度上源于史料的匮乏。先秦典籍、《史记》中仅有零星记载,《华阳国志》也未提及这座遗址的只言片语。“刚发现时,学者们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岳南坦言,但他坚信,遗址与文物不会“凭空出现”,它们是古蜀先民血汗与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拼图的重要一块。


    在他看来,破解三星堆之谜需要“剥洋葱”式的耐心:将史籍中的传说记载、出土文物的纹饰特征、三星堆的地理环境,与周边遗址的器物风格相互印证,层层剥离迷雾。“比如青铜神树的造型,可能与古蜀人的太阳崇拜有关;黄金权杖上的纹饰,或许藏着权力传承的密码。”


    四川大学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的观点让岳南深有共鸣:“三星堆如一座冰山,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一角。”但他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更多谜底将被揭开。


    近年来,“三星堆热”持续升温,考古直播、文物盲盒、文创产品让古老遗址走进大众生活。对此,岳南深感欣慰:“一个民族的自信,离不开对历史的认知。”


    他认为,关注三星堆不仅是对古蜀文明的好奇,更是对民族根脉的探寻。“了解先辈的智慧与坚韧,吸收多元文化的养分,才能在前行中更有底气。”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洁 摄影报道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