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9 月 3 日,中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阅兵式,这一非国庆节的盛大阅兵举世瞩目。人们不禁好奇,为何中国选择 9 月 3 日进行如此意义重大的阅兵,而不是 8 月 15 日这个同样与抗战胜利紧密相关的日子呢?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广播了天皇的投降诏书,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日本侵略者决定放下武器,宣告了战争即将走向终结。然而,从严格的法律意义和历史进程来看,9 月 2 日才是真正具有标志性的节点。在这一天,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这一行为在国际法层面上,确凿无疑地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而 9 月 3 日,正是为了纪念日本签署投降书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4 年 2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每年 9 月 3 日的这一特殊地位 。在这样具有权威性和法定性的纪念日举行阅兵,更能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彰显铭记历史的郑重态度,让人们时刻牢记抗战胜利这一伟大历史成就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选择 9 月 3 日阅兵,有着深刻的历史考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开始最早,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到 1945 年最终胜利,长达 14 年之久;持续时间最长,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 3500 多万,按 1937 年的比值折算,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 5000 亿美元 ,为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9 月 3 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在这一天阅兵,能够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铭记所有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让后世永远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从国际意义层面来看,9 月 3 日阅兵也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全球性的正义之战,中国作为重要的参战国,其抗战胜利不仅是中国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 9 月 3 日这个象征着最终胜利的日子举行阅兵,能够更好地体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际性。中国邀请了众多外国嘉宾出席,包括 30 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外国领导人,19 位政府高级别代表,还有 10 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 。通过阅兵这种庄重的形式,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回顾那段历史,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表达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比之下,8 月 15 日虽然是日本宣告投降的日子,给人们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但从历史的完整性、法定性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9 月 3 日更适合作为举办阅兵式,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日子。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彰显着国家的态度,传递着和平的信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