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提起苏东坡你会想起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释怀。
他是北宋文坛的“顶流”,是百姓口中的东坡先生,更是中华文化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今天,我们抛开历史的滤镜,还原一个真实的苏轼。
谈到苏轼,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聊聊。
二、正文
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裔。苏轼之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1039年苏洵幼子苏辙诞生,三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
苏洵写下了著名的文章《六国论》,开篇就大气磅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056年:苏轼、苏辙与父亲苏洵三人,进京应试。
1057年:科举放榜日,主考官欧阳修误认苏轼文章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压作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极为欣赏,并且一再称赞,使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同年4月,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病故,返蜀丁忧三年。
1060年:守孝期满,三苏重返汴京。次年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以百年罕见的“三等”成绩(一、二等虚设,第三等为实际上第一等)震动朝野,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任职期间,他改革苛税“衙前役”,修建“喜雨亭”,初显济世之志。
1065年:苏轼结发妻子王弗病逝汴京。
十年后他在密州夜梦亡妻,起身在寒风中,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1068年,守孝期满的苏轼续娶王闰之(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
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在西湖畔,他疏浚六井、修筑堤坝,某日湖上饮酒遇雨,便写下了千古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4年:苏轼调往密州,任知州。两年后的中秋节,官场失意,佳节思亲,写下了一首冠绝古今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79年:苏轼迎来人生至暗时刻,在调任湖州知州时,他因《湖州谢上表》被新党指控“讥讽朝政”,遭御史台(乌台)羁押审讯130天,史称“乌台诗案”。
弟弟苏辙上书请求,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苏轼赎罪,同时很多有识之士也纷纷请求为苏轼求情。虽免于一死,却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后续大部分时间,苏轼不断被贬官调任,弟弟苏辙,为了捞他,一路官至宰相。
1080年:初到黄州的苏轼寄居定慧院,为谋生计,他开垦城东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发明了流传千年的东坡肉。
1082年:苏轼迎来创作巅峰,他留下《赤壁赋》《寒食帖》等传世之作。其中《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泛舟赤壁时,他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遇雨独行时,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重新得势。
苏轼被召回京,官至翰林学士。但他直言批评旧党“专欲变熙宁之法”,再度遭排挤,自请外放。
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救济百姓,疏浚西湖,修筑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公堤”。
1093年: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掌权。57岁的苏轼被贬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三年后又被贬儋州(今海南),成为宋代被贬最远的官员。
1101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64岁的苏轼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
临终前,他留下四字遗言——“着力即差”,道尽一生宦海浮沉的生存哲学。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