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其间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局面 ,故有“功莫大于秦皇汉武”之称,千古一帝。
其功业甚多:对内,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确定思想方针,由董仲舒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官方思想。
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但是武帝用兵数十年,造成民力疲敝。
晚年更是酿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天下震荡。
二、正文
公元前156年:刘彻(汉武帝)出生于长安,父为汉景帝刘启,母为王娡。自幼聪慧,深得景帝喜爱。
前153年:4岁的刘彻,初封为胶东王。
前150年:王娡与馆陶公主刘嫖运作,太子刘荣被废,景帝立王娡为皇后,同年7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
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刘彻继位,在位时间(前141年—前87年)开启西汉最辉煌时代。
即位初年,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比如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国家政务都要向太后汇报。
在此期间,刘彻韬光养晦,为真正亲政作准备。
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后面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刘彻得以完全亲政。
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设太学、举孝廉,儒家思想成官方正统,影响后世两千年。
前133年:武帝听从大臣王恢建议,策划“马邑之围”,诱歼匈奴主力未果,汉匈关系彻底破裂,开启长达四十年的汉匈战争。
前128年:年近三十的刘彻终于得到了第一个儿子刘据,遂于同年立刘据之母卫子夫为皇后。六年后立刘据为皇太子。
同时起用卫子夫之弟卫青、外甥霍去病来开疆拓土,可以说卫子夫带来了“史上最强嫁妆”!
前127年:颁布“推恩令”,令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瓦解诸侯势力,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同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置朔方郡。
前121年:霍去病率军横扫河西走廊,浑邪王部四万余人降汉,其后陆续设置四郡(酒泉、张掖、武威、敦煌),打通西域咽喉。
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击漠北,歼匈奴主力九万余人,封狼居胥,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此战耗空国库,但奠定汉朝边疆百年安定。
可惜冠军侯霍去病在入塞两年后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因此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
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携葡萄、苜蓿种子归汉,丝绸之路正式繁荣,长安成国际都会。
前113年:收南越国为汉郡,岭南正式纳入中原版图;次年平定西南夷,设益州郡,疆域空前扩张。
前110年:武帝封禅泰山,昭告天下“汉受天命”,帝王功业达至顶峰。
前109年:发兵灭朝鲜,设汉四郡,东北疆域延伸至朝鲜半岛。
前106年:大将军卫青病逝。一生七次出击匈奴,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开拓贡献巨大。
前104年:命司马迁等人修订《太初历》,改历法、定正月为岁首,沿用至清朝;同年派李广利远征大宛,夺取汗血宝马,扬威西域。
前101年:武帝下诏征讨匈奴,企图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然而前后数次征战皆不利,李陵、李广利等将领都投降匈奴。
前98年: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后面忍辱发愤,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影响极为深远。
前94年:刘彻新宠赵婕妤怀孕十四个月,生下皇子刘弗陵,刘彻大喜。导致反太子派和亲太子派之间的斗争日益白热化。
前91年:武帝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太子刘据遭诬陷谋反,长安血战五日,太子自杀,皇后卫子夫自尽,数万人牵连而死。
如果卫青,或者霍去病还有一人在世,太子刘据断不可能是如此结局,太可惜了。
所幸刘据唯一幸存的孙子(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仍被关押在长安狱中,在负责治狱的丙吉的保护下得以平安成长。
前89年:颁布《轮台罪己诏》,反省征战劳民之过,转向休养生息,自此以后,武帝不再出兵。
前87年:武帝病逝于五柞宫,传位幼子刘弗陵(即汉昭帝),遗命霍光(他的哥哥霍去病)辅政,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