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临终之际,人们往往袒露心声,或慷慨激昂,或悲戚无奈,或意味深长。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那些临终遗言,更是承载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人的精神风骨,历经岁月沉淀,至今仍震撼人心。
同时对于“临终遗言”,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聊聊。
读史明智,方知今日来之不易!
二、正文
1、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声萧萧、易水寒凉,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2、白起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战国名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前反思长平杀降之罪。
即便战功赫赫,也难抵滥杀之过。
3、李斯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是李斯临刑前的感慨:想再和儿子牵黄犬,从上蔡东门出城追狡兔,怎么可能呢!
曾经平常的日子,在临死的时候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4、《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尽显英雄末路的悲凉,既叹天命难违,又忧挚爱安危。

5、汉文帝刘恒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临终前遗诏说:“我听说天下万物生长,没有不死亡的。死亡是天地间的常理,万物的自然现象,何必过分悲哀。
此语体现其顺应自然的生死观与轻徭薄葬的治国理念。
6、檀道济
"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南朝宋名将檀道济遭猜忌被杀,国民痛心。
北魏得到消息后,武将弹冠相庆“吴人无可畏惧了!”
7、《示儿》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岳飞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9、辛弃疾
“杀贼!杀贼!杀贼”
10、宗泽
“过河!过河!过河!”
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三呼北伐,这呐喊是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渴望,是壮志未酬的悲愤宣泄。
11、苏轼
“着力即差”
指刻意用力易偏离本真。凡事若强求雕琢,便失自然妙趣,唯有随顺心性、从容而为,方能契合天机,尽显本真之美。
12、《过零丁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王阳明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句话不仅是王阳明个人精神境界的体现,也是他对后世的一种教诲和启示,鼓励人们在面对生命的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光明和坦然。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14、明熹宗朱由校
“吾弟当为尧舜。”
15、袁崇焕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16、崇祯朱由检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亡国之君历朝都有,但像崇祯这般有气节者,少之又少。
17、鲁智深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是鲁智深圆寂前偈语。钱塘江潮信如期而至,闻潮顿悟,一生漂泊如潮起潮落,此刻方摆脱红尘执念,明心见性,认清本真自我。

18、金圣叹
“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19、《狱中题壁》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0、《与妻书》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这是林觉民《与妻书》开篇,告知此书是永别。
字字饱含血和泪,怎能让人不动容!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