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华夏网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4008868086
    广告

    黄河文化: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关键起源

    200-01-01

    阅读:0

    评论:0

    举报

    [摘要] 黄河,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美誉。在悠悠岁月长河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华夏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变迁。深入探寻黄河文化的历史源头,准确把握其在世界文明与华夏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助力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



    黄河,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美誉。在悠悠岁月长河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华夏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变迁。


    深入探寻黄河文化的历史源头,准确把握其在世界文明与华夏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助力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01


    黄河文化历史探源


    黄河文化是指源于黄河流域并在此地不断发展壮大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集合。这一流域范围广泛,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源头起始,覆盖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同时还包括了历史上因黄河多次改道所影响的河北、天津、安徽、江苏等地区。黄河横贯我国东西部,其流域内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暖宜人,为古代居民的生活、放牧及农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自然条件不仅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让黄河成为了连接并促进华夏文明融合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重要纽带。


    黄河文化最早孕育于石器时代,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河北安磁的磁山文化,中期有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晚期有山东济南的龙山文化、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甘肃和政的齐家文化和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等。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众多史前文化共同反映出沿黄地区农耕文明的发达,原始农业的稳固发展也奠定了夏、商、周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建立在黄河下游,今豫西嵩山地区,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族群与周边民族杂居融合,突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发展出古代民族的雏形。同时,王权政治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进步,黄河流域开始成为各大中央王朝和南下游牧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和基本经济区,成为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核心区域。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熠熠生辉。黄河流域孕育出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果。诸多奠定中华文明根基的经典著作,如《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尚书》等皆诞生于此,铸就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辩证哲学思想。儒、墨、道、法、兵、农、纵横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大多在黄河流域出生并开展活动,共同营造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繁荣思想格局。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也均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此外,黄河流域还是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器物制造等诸多领域蓬勃发展的源头,这些领域的昌盛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壮丽历史画卷。


    02


    黄河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持续流传至今的主要载体与显著标志。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并称世界四大古老文明。这四大文明起源有共性,都发轫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河流区域:古巴比伦文明兴起于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古埃及文明源自尼罗河下游,古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中华文明则深深扎根于黄河流域。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中华文明长期的发展繁荣中居于主导,支撑并见证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辉煌。


    如黄河流域的文字发展书写传承着中华文明,汉字体系的最早形式甲骨文最初发现于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并在殷墟时期延续发展成为成熟文字,记录着当时商代的阶级结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水平。黄河流域的龟甲刻符奠定了后世汉字“六书”造字的基础,此处出土的金文、陶文、帛书、简书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其他较早产生的文化多数因为气候变化、灾害发生、河流断绝、族群更迭等原因而绝迹、失落或中断,只有黄河文化绵延赓续、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黄河文化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据基因考古学研究,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大约一万年前黄河流域先民开始栽培粟、黍,距今8000年开始向外传播农作技术,到3500年前向西传播到东欧地区、向南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这表明从史前开始,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与其他地区交流的迹象。从汉代张骞、甘英出使西域起,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在中亚相遇,中国与远至地中海和印度洋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民族建立了联系,黄河文化也开始踏上文明交流的旅程。中原地区丝绸、瓷器、典章制度以及医药、天象、宗教等书籍传入西域,西域的小麦、苜蓿、葡萄、乐舞杂技等传入中原。唐宋时期,唐都长安和宋都东京汴梁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聚集地,扎根于中原地带的黄河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世界文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黄河文化塑造着世界文明的中国特色。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属于国家文化范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深沉家国情怀,也有“同根同族同源”的强烈民族观念,还有“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友好价值理念,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黄河文化还凝聚着我国自古至今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秉持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传承于黄河流域的《尚书·五子之歌》中“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便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启蒙。


    此外,黄河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生于今河南鹿邑,于中原大地著成《道德经》,尽显道家精髓,主张“天人合一”,倡导人们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黄河流域是我国礼仪与礼制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饱含德治传统思想,对仁礼并举、忠孝节义等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黄河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源头与核心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导力量,其核心区域集中在中原,而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核心展示区,与黄河、中原共同和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紧密交织。在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进程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都稳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自旧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点燃了文化火种,孕育出远超其他地区的原始文明,为华夏文明成长筑牢根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表明,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和西辽河三大流域,黄河流域是最早的起源地,且在文明辉煌阶段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偃师二里头遗址证实,约3800年前,华夏文明在中原率先步入更成熟阶段。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有着无可替代的特质与价值。


    黄河文化引领着华夏文明的融合发展。黄河文化是一种文化综合体,覆盖面广、辐射区域大,对黄河周边区域文化以及我国部分地区文化均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根据黄河支津区域划分,黄河文化可分为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河套文化、泾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内文化,下游的河济文化、黄淮文化、汶泗文化等,各区域文化在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形成更为丰富的“大黄河”文化体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邻接近,都催生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文化。黄河文化先于长江文化产生,属于黄河文化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向周围地区扩散,往南延伸,中原腹地的丝绸工艺、庙底沟文化彩陶制作传到长江流域,一直抵达江南地区。同时,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风格受到黄河流域的强烈影响,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大约同时出现了龙的形象。这些都表明黄河文化在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始终为“体”,一直引领着华夏文明的辉煌发展。



    黄河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古老民俗风俗中有很多来自于黄河文化,例如古老窑洞民居、庙会、皮影、刺绣、面花、剪纸等。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诞生于孕育农耕文明的黄河流域,流传下许多和祭祀、串亲有关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得以延续,还通过运河航运、人口迁移、政治互动、商贸交流等途径广泛传播至全国各地,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关联的风俗习惯体系。黄河文化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与力量源泉之中,成为众多炎黄子孙心中的精神家园。每年农历三月三,在新郑黄帝故里举行的拜祖大典,已成为一项享誉中华乃至海外的根亲文化活动,吸引着无数华夏儿女前来追根溯源,共同守护并传承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家国记忆。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