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黄昏夕阳再说道
1、自由进谏的时代变了
明清的总体基调可以“沉闷”概言,专制君主集权在此时走向极端,天下大事全凭皇帝一人决断,过去行之有效的官僚体系沦为皇帝意志的传声筒——无论是内阁、南书房还是军机处。
更恐怖的地方在“文字狱”。明清因言获罪的案件之多、君主疑心之重,都非前代所能比。如朱元璋僧侣出身、靠农民起义上位,对于“僧”、“贼”等字眼格外敏感,直接对号入座成隐喻和嘲讽,给作者加上“犯上罪”和“大不敬罪”,严厉惩罚。

2、起承转合皆由八股
文字狱是众多文化专制政策中最血腥的一面,更多“温柔的网”也在慢慢收紧,如温水煮青蛙,将中国文化的活力蒸发殆尽。如选拔人才的关键制度——科举考试,确定了僵化死板的八股文格式,在内容上,也以程朱理学为旨归,甚至只许讨论前朝事,不许谈及本朝。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与朝廷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对应, 一种追求独立人格的思潮也在潜滋暗长,文艺领域有唐寅、徐渭、郑板桥等狂放之士的出现,学术领域则有承继陆九渊的王阳明 “心学”的昌大,更有此后李贽、汤显祖等回归“人情”的大力号呼。

(《牡丹亭·游园惊梦》)
3、最专制的时代往往有最民主的哲思
专制君权达于极端的明朝在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的双重袭击下,轰然倒塌。在明清鼎革之际,一批思想家在总结明亡的教训时, 开始把目光投向至高无上、威势无穷的专制君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等人的突破精神,至今仍振奋人心。
最初,人们批判崇祯;后来逐渐超越对某一君主个人的批判,而发展到对整个君主制度的总体清算。此时的“非君”思潮,比之魏晋士族为争权夺利而提出的“无君论”,触及了更为根本的结构问题。
4、山的那边,原本是大海
秦、汉、唐、宋、元、明诸朝,中国的海洋事业并未落后于世界水平,然而明清两朝出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实行越来越严苛的海禁政策,海商甚至被视为“倭寇”。由是,茫茫大海上再难见到中国的身影。
郑和下西洋如流星划过天际,此后惟余黑暗。

(郑和下西洋所见)
5、飘洋过海来传教
明清之际,西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宗教革命,为了抵抗新教,旧式教徒们成立了耶稣会,开始向外扩张宗教,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为了重点目标。耶稣会士竞相来华,最著名的就是传教士利玛窦。
但比起来传播宗教,这批传教士带给中国的,更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成就。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也由此传入西方,经过重新整合,成为启蒙者钟爱的思想武器。

(利玛窦和徐光启)
6、“埋首故纸堆”有可观
中国古典文明进入总结阶段。士大夫对先秦以来全部古籍,进行了系统考释、训诂, 其中尤以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甚,形成“乾嘉朴学”。大学者戴震就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与同僚们对中国古典文明进行了一次大整理。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体量令人震惊的类书、丛书,也成于此时。
7、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明珠,那么明清无疑是小说。明代有“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清代有《红楼梦》《儒林外史》《三侠五义》《聊斋志异》,无论是恢弘历史、英雄传奇、鬼蜮人间、市民情态,还是政治风云、江湖侠义、高楼起落……种种情志,均可一见。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